在聽聞之前,我們要觀察一下自己的意樂,因為什麼樣的目標而想要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呢?我們都知道,我們身處在六道輪迴的現象裡,它的體性是苦的,所以當生老病死沒有解決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隨業流轉,不為自所自在,而為業所自在。為業所自在有兩種:一種是善業,一種是惡業。一旦惡業的力度遠遠地超過了善業,引業變成是在惡道的話,我們就會投生在惡道,一旦進入惡道之後就很難再出來。我們現在都得到了人身,是從惡道裡出來的時候,它是非常非常珍貴的,也是像閃電一般迅速消逝的一個短暫旅程。
在這個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我們賦予生命最神聖的意義,就是要從惡道中、從輪迴中徹底地超越,那麼一定要尋覓能夠超越苦輪的方法。天上、地上遍尋覓,只有佛陀講了如何擺脫三惡趣、超越痛苦輪迴的方法,那就是世尊所有教法顯示的,從出離道到究竟成佛的這樣一條路。那麼要想成就離苦得樂的路,我們必須要知道怎麼走;要想知道怎麼走,就必須先來聽聞。所以,為了能夠解決自他在生死中流轉的痛苦,我們要去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要抱持著這樣一個動機來聽聞。 [02′40″]
在聽聞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注意自己的專注力,如果動機放好了,接下來就是專注力。不要身在法會,心馳餘處,因為聞法的時間不是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緊這樣的時間,專注屬耳,非常認真地聽。因為以後會發《四家合註》的帶子給諸位,可以回去重聽,等到翻譯完之後還會有書發給大家,然後自己再去學習。所以不用一個地方聽不懂,心就一直停在那個地方,可能接下來都沒有聽到。 [03′26″]
論名之義
一、無等
二、宗喀巴大師
三、所著
四、菩提
五、道次第
六、廣論
(請參見《四家合註入門》第一冊第28頁)
上節課我們講到「菩提」,接下來該講「道次第廣論」。涉及「道」這個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說為什麼會有道?一定是和你的目標有關,不然為什麼要有一條道路呢?就是這條路是通向哪裡的、這條路是通向哪裡的,都是根據它的目的來確定道。那麼「菩提道」,很顯然是趣向菩提的道,所以就像達到目的的道路一樣,它是趣向菩提的。 [04′29″]
就像達到目的的道路一般,稱之為「道」的,基本上可以分為大乘道和小乘道;在小乘道裡再分聲聞道和緣覺道,那麼就變成三乘道,就是大乘道、獨覺道與聲聞道。然後更廣的可以分為三乘五道,也就是三乘道裡還繼續各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凡夫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是聖者道。一般來說,大乘下品資糧道還有退的可能性,一旦到大乘中品資糧道就不退了,但是不退轉位是加行道以上。所以對於我們的善知識來說,一定是希望最少把我們護送到加行道已經不退轉位的那個位置,才可以放心,但是一路還是要看護著。那麼在中品資糧道的時候,是生起什麼樣的發心啊?如金子的發心,它是不變的。為什麼?金子怎樣打磨、怎樣煉都是不變的。所以當聽到有這樣一個道,我們要在內心裡發願:「我要去證得這樣的道!」最好要不退轉,免得師父生生世世這樣操心我們。 [06′33″]
實際上道次第的「次第」,顯示了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產生後面結果的這種關連性。次第有很多種,比如說因果是一種次第;還有講說佛法的時候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也是有次第的;還有修道的次第,像一定要先修親近善知識,然後才能夠生起後面的道次第等等。比如先講火,再講煙,就是順著因果次第而講的。十二因緣裡,「愛、取、有」雖然在「名、色、六入、觸、受」前出生,但是講的時候卻在受支後邊講,就是為了顯示兩重因果。所以十二因緣的次第並不是因果次第,是講說次第。在四諦中,如果按照因果次第的話,應該先說集諦,再說苦諦。但是佛陀之所以選擇先說苦諦,是順應著所化機修行的次第,先講苦,然後再講苦的原因,所以苦集滅道的次第是修道的次第。這是「次第」。 [08′12″]
那麼「道次第」連起來又是怎樣的呢?「道次第」結合在一起的解釋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現觀莊嚴論》裡有三種。第一種是將「道」分深、廣兩種道;「次第」是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與修道位時,依次第修學深、廣二道。這部份希望以後我們有機會一起來學《現觀》,仔細地學一學,現在先這樣聽過去。第二種解釋,「道」是指八事中的四加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次第」是指正等加行為自在因,頂加行為自在果;次第加行為堅固因,剎那加行為堅固果,先這樣了解。第三種解釋,「道」是指修習一百七十三種行相的正等加行,這與菩薩道是同義的;「次第」是指正等加行依次修習一百七十三種行相。以上主要是《現觀莊嚴論》對於道及次第的三種解釋。 [09′53″]
在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漢地相傳為彌勒菩薩所造,藏地則相傳為無著菩薩所造)中也有這樣解釋:「道」是指菩薩所要修習的六處,第一自利處、第二利他處、第三真實義處、第四威力處、第五成熟有情處、第六成熟自佛法處;「次第」是指菩薩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修習自利處、真實義處,及成熟自佛法處三處,在出定後再修習利他處、威力處,還有成熟有情處。這是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的一種解釋。 [10′45″]
在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行論》中解釋:「道」是指菩薩行的所依——菩提心及六度菩薩行;「次第」是精進修持布施等菩薩行。寂天菩薩還有一本《集學論》,其中解釋:「道」是指菩提心和六度;「次第」是指對於菩提心和六度依次地學習施捨、守護、清淨及增長四件事。這是《現觀莊嚴論》等論對於道和次第的解釋。 [11′34″]
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道次第」要作何解釋呢?《菩提道次第廣論》開示了幾種道?共下士、共中士和上士道。它的果位——道的目標在哪裡?無上菩提。所以它顯示的,一定是將共下和共中這兩種道,作為上士道的前行,是這樣的次第。因為它開啟了我們所有的修行者,能夠達到讓自己去證得無上菩提這個內心的證悟,所以稱為道次第。 [12′32″]
在《廣論》裡所說的道次第,也顯示了一種沒有前前則後後不生的關係,如果沒有前面的就不生後面的。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有了前面的,就一定會生起後面的嗎?不一定。比如修起了暇滿的量之後,一定就有出離心嗎?如果你不去修、不去更換所緣的話,還是不會的。但是如果不修前面的,後邊的會不會有呢?可以確定不會有的,若無前前,則沒有後面的。所以這樣的道次第是須依次第出生,是因果故。所以有一位大德說,所謂的次第,是顯示若無前前則後後不生的關係。 [13′38″]
舉一個譬喻,像《道次第》這本論中所說,一般世間所承許的,要到達城市必須要走道路,以及次第要決定的譬喻。比如在《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裡有一個治寶石師的喻,就是做珠寶的寶石師。原文說:「善男子!譬如善識真寶之匠」,能夠辨識真正的珠寶這樣一個具有了不起的眼力的工匠。「於寶山中獲得一珠」,在寶山中獲得一顆寶珠。他得到了之後,「水漬從漬出已」,第一步用水洗了;第二步「置酢漿中」,放在酢裡浸泡;「從酢漿出已,置之豆汁」,再放在豆子的汁裡泡;「意猶不已」,這樣還不行,「復置苦酒」,要再放在苦酒裡泡;從苦酒裡拿出來後,再放在眾藥中涵養它;然後從藥裡拿出來,再「以㻲褐磨」——用一種布來打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這時這個寶珠才會出現。大家有沒有看到,次第是六個步驟,很繁複的步驟,這一定是經過了很長的時間。 [15′30″]
所以它引伸的就是「善男子!如來亦爾」,這是譬喻佛陀。「知眾生界不明淨故,說無常苦及以不淨」,說無常苦以及不淨是為了什麼?為了破壞我們貪戀生死的心。因為我們一直貪戀生死,所以不能從生死中俐落地出離,這條出離的路走得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就是沒有真正出離過。就算修禪定、修大福報生到很高的天,到時候禪定的力量弱了,福報消完了,還會再墮落,就是這樣高下來回折騰。為了要破壞這種貪戀三界的心,所以佛陀就為我們說無常、苦和不淨。 [16′28″]
「如來精進無有休息,復為演說空無相願」,為我們演說空、無相、無願。「為令了知佛之正法,如來精進猶不休息」,繼續再為我們說法,「復為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名大珍寶良祐福田。是故當知,如來諸業不可思惟、不可稱量、不可宣說。如來具足三十二業,雖知己身猶如虛空,而於世界示現其身,亦復宣說不可說法,永斷一切心之因緣,悉知一切眾生心界,亦知一切菩薩境界。」這個識得真寶的工匠,譬喻成誰?佛陀。那麼佛陀識得什麼寶貝?所有有情的心上,都絕對有可以證得無自性的可能性。那有沒有斷滅種姓呢?暫時的斷滅是有的。 [18′01″]
所以佛陀是認識到,所有有情的心續裡都有成佛絕對的可能性,就是所有的眾生都有證得無上菩提的那一天。但是那一天究竟是什麼時候,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因為眾生無量,所以這個時間不能確切地指出來,但是所有的眾生確實都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像佛陀一樣。因為知道有這樣一個寶貝在所有有情的心續中,所以就出現了打磨琉璃珠的工匠,他生生世世打磨我們心中的這個寶貝,然後經歷了那麼多程序,終於成了一個摩尼寶珠的時候,就是佛陀的目的——我們擺脫了重重痛苦的包圍,達到了一個解脫乃至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這是一個治寶石師的譬喻。 [19′15″]
還有在聖天菩薩的《攝行論》中說:「佛說此方便,猶如階次第。」這都是形容道次第的譬喻。大家都知道,階梯是一二三四五六這樣排上去的,沒有中間空的,否則那只能說是斷掉的。這個階梯是要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一定是從最初的共下士、共中士,然後一起走向上士。這是階梯的譬喻。 [20′00″]
在《藍色手冊》中還有一個譬喻,說:「猶如賢母育幼子。」《藍色手冊》是非常有名的,宗大師盛讚這本《藍色手冊》,說:只要是格西、善知識,一定要看《藍色手冊》。現在還沒有漢譯本,法師們正在努力,聽說很難翻,很多古代用詞,但是鳳山寺的法師還是發精進心要把它翻譯出來,到時候可以給大家看一看這一本被宗大師盛讚的典籍。它是博朵瓦講的教誡,然後被他的一位弟子鐸巴格西編輯出來。後來還有一位鐸巴的弟子崗巴畫師,寫了一本解釋。所以是博朵瓦大師講的語錄,他的弟子把它編輯出來,然後他弟子的弟子又寫了一個解釋。 [21′23″]
這個「賢母育幼子」其實也是有一段經典。鐸巴的弟子解釋說:總的說來,如果有信心和智慧,這一生絕對可以得到善士的引導。首先使我們對佛法修勝解信,當有信心的時候,對佛所說的法就能生信,而學的法也從最初的暇滿難得,依次第使基礎非常地堅固,然後再學高深的,就像好母親養育小兒子這樣一個譬喻。 [22′07″]
在《十法行續》裡說:「如於年幼子,依次學服食,乳酪粉麵肉,後服豆穀等,雖多更增力;如是我諸子,依次三藏等,後由證此覺,能成就遍智。」同樣地,善知識養育弟子的方式,也如同一個好的母親在養育孩子時,非常地愛憐自己的孩子,並且很善巧養育的次第,會按著這個小孩對食物吸收的能力,給予恰當的食物。比如在小孩非常幼小的時候,用乳、酪、粉、麵……這樣一點點餵養,後來再吃豆穀這類的食物。小孩在幼小的時候獲得任何食物,吃的時候母親都要在旁邊守護著他,給予一些恰當的食物,那麼只要給的是乾淨、合量的食物,這個孩子一定可以增長他的氣力。 [23′19″]
這裡的母親比喻的是什麼?善知識。他的食物是什麼?道,道次第。幼子是誰?我們。有沒有發現在經典裡佛陀把我們說得很可愛?要嘛是寶石、要嘛是幼子,沒有任何形容詞說我們是垃圾。但我們有的時候,卻對自己的生命產生很奇怪的自我捨棄、完全泯滅自我價值這樣對自我很蔑視的狀態。可是看到十方諸佛和善知識,卻非常非常珍惜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寶藏——還沒被打磨出來的大寶神珠;一旦被打磨出來,光彩可以映照日月。 [24′25″]
所以儘管我們現在被重重的煩惱圍困,但我們心上的無自性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證得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會很冤枉地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流轉生死。但即便是這樣流轉,造作了很多惡業,佛菩薩和善知識從來沒有捨棄我們,還是生生世世陪伴、醒覺我們。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他會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真的就像慈母對幼子一樣,非常小心、珍惜地呵護著我們生生世世的善根。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回報自己的善知識、佛菩薩,認真地修行,改變自己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為。 [25′28″]
雖然佛菩薩在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裡得到了自在,但是看到這麼多他的獨一愛子,仍然在忍受著無量無邊痛苦的時候,度母、觀世音菩薩、釋迦佛,他們眼中還是會流出大悲的淚水,經典都有非常清楚的記載。所以你我必須在得到暇滿的這個時候,好好精進地聞思修,斷除惡業,積聚善業。這是「道次第」的意涵。 [26′12″]
「廣論」由於能詮、所詮二者廣大,所以稱為「廣論」;另外,觀待《道次第略論》所以是廣大的。有一位善知識說:所謂「廣論」,是由於引用經教以及破立的辯論比較廣,就是引的經論非常非常多。大家可以看到《廣論》從一開始到最後,很多經典在裡邊都能看到。雖然是學習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但是在那裡邊,比如說共下、共中還有上士道的部份,經典裡的很多相關法類都攝在其中。而且破立很廣泛,很多的邪說——修行的一些不正確的見解,都在《廣論》裡得到了徹底地破斥。這一次我們學的時候也可以專注在此,廣泛地討論一下。 [27′13″]
所以,名為《道次第廣論》的原因,就是因為引經論比較廣、破立比較廣。像《道次第略論》,這些部份就比較略。還有《證道歌》,或稱《道次第攝義》,對比這些論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都是最廣的。 [27′34″]
《四家合註》很顯然就是有四家,第一家是巴梭法幢,以後你們發書的時候會看到寫一個小紅字叫「巴」,就是指巴梭尊者。巴梭法幢為克主傑大師的弟弟,他是公元一四零二年到一四七三年的人,出生在藏北。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了,他依止宗喀巴大師和克主傑大師為上師,精通諸大經論,成為格魯耳傳派的傳承祖師之一。由於他曾住錫於巴梭倫珠德清寺,廣作講修的事業,以此獲得了巴梭法王的名稱。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成為第六任的甘丹赤巴,任期十一年,著有《中觀見廣義指授》,還有《時輪生圓二次第講義》等等。不過這裡還有一種說法,阿嘉永津曾在《廣論解釋名詞論》中記載,巴梭註可能不是第六任的甘丹赤巴巴梭法幢——克主傑的弟弟寫的,而是他的再轉世寫的,總之都是同一心續的這個人寫的。大家在這裡略有爭議,但可能很多人更願意把他想成是克主傑大師的弟弟,這樣覺得比較親切。這是第一家,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 [29′37″]
第二家是語王堅穩,他的簡稱在《四家合註》裡邊寫一個字——「語」。 [29′46″]
第三家是妙音笑大師,簡稱為「妙」字,以後你們看書的時候,那個「妙」字就是指妙音笑大師,這是第一世的妙音笑大師——語王精進。他出生於康區的一個地方,誕生時有非常多瑞相。幼年時就有很多神奇的傳說,比如夢見金剛手菩薩賜予永作守護的加持等等。十三歲的時候出家,法名善慧幢;十六歲起晚上不臥睡,非常精進修習唸誦;二十一歲開始學習五大論,以刻苦勤學為眾僧的表率,又以對經論深廣的智慧著稱於當時,因此倍受許多前輩大善知識的愛護和珍惜。二十九歲時學習密續,三十多歲時開始在一座山裡靜修,在這個期間他求得了非常稀有的耳傳教授,成為此教授的傳承祖師。同時他也為很多具緣的弟子說法,把《菩提道次第》講了五十多遍,也開始撰寫五大論註疏還有相關的著作。當時他在哲蚌寺當住持,任期五年,培養出很多很多大善知識,而且他寫的註疏都成為果芒派的教材。總之,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妙音笑尊者。 [31′36″]
第四家是一位格西,格西就是善知識的意思,叫札帝格西,他註釋的主要是後面毘缽舍那的部分。他的法名叫大寶義成,是大約公元十八世紀時的人,曾經依止大成就者不空善巧。他的文法著作很出色,是西藏後代學者遵循的準繩。 [32′13″]
因為這四家都別別有偏重的註釋,等到下一次再和箋註的源流整個講一下。今天就約略地介紹一下這四位善知識,他們註釋了整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毘缽舍那。我們就是要從一開始一點點學到最後,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起精進心,至少要把它聽完,然後再去班裡研討,之後還要付諸實修。一旦聽到了很多善知識對這些段落的解釋,我們要將解釋的經義在內心中經過多次討論之後產生定解,然後把這個定解真實地修習,令它遇到境的時候不會退、不會變,變成是自家的寶貝,隨時拿、隨時看,不會想要的時候卻沒有,要變成心續中的證悟力。 [33′27″]
大家還記得師父有關「道次第」的譬喻嗎?師父怎麼解釋的?第一個是爬樓梯,說任何人走路一定要有他的次第,像爬樓梯一樣,一定是從下面一級一級上來的,沒有一件事是例外的,不要小看次第。這個「次第」,師父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幾個東西——質、量、次第。師父舉了做飯和燒菜,說次第一定不能亂。比如說煮菜這回事,一定是先把菜摘回來,洗、切然後再煮,不可能從地裡拔出來,先煮熟了再切,沒人敢吃這樣的東西,所以次第一亂了之後,就發現煮出來的可能不是食物。不仔細想的時候,可能覺得倒亂次第也沒什麼,但是把它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像我們上學的時候,先上大學再上幼兒園,這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但是不在具體的譬喻上落實,到底次第有那麼重要、不可更改嗎?次第一定是決定的嗎?當然也有神童從幼兒園直接上大學,但這畢竟是很少的,大多數的人都必須沿著這樣的次第走上來。所以這個次第到底是不是決定的?有那麼重要嗎?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討論完之後再複習、總結一下。 [35′17″]
因為我所學非常地寡少,所以只能講成這樣,實際上與其說講,不如說我希望透由這個過程,自己再深入地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乃至可以有機會學習到五大論和《廣論》相對應的這些內涵。涉及到相對應五大論的一些內涵的時候,我就稍稍講一點點,希望給廣大的學員們種下一個對五大論學習非常好樂的因。 [36′16″]
原來我跟師父說要成立居士佛學院,要確立居士的課程,如果有機會能用漢文講一次《現觀》或者《中觀》的話,那也是非常非常好的。所以希望籍借這次對於《四家合註》的講說和聽聞,大家能夠更深地凝聚起內心對三寶的心業力,把自己對三寶的信心,再透過詳細地聽聞教典,然後深刻地修行,深刻再深刻地修行,要把對三寶的信心深刻到骨髓裡,這樣的話,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三寶。 [37′09″]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一切善樂的本源是善知識,善知識開示了三寶的功德,指示我們這樣一個從凡夫地到佛地的次第。如果沒有《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這麼精采的論著問世,讓我們去閱讀《大藏經》,能夠閱讀出三士道的人不知道能有幾個?我是絕對閱讀不出來的,可能閱讀一千遍,也不可能像宗大師和阿底峽尊者這樣,直接總攝出三主要道,然後由親近善知識法依次趣入的這個道次第。 [37′51″]
所以碰到了這麼好的修行法門,又易於受持,又有師父在前面講了那麼詳細的調心教授,又有這麼多大善知識﹑祖師們,對《菩提道次第》進行如此詳盡的註釋,再值逢鳳山寺法師們,能夠把《四家合註》翻譯出來。實際上翻譯的過程是非常非常艱辛的,因為他們本身還要學五大論,還要參加早晚課﹑各種法會,還要教低班的同學五大論,同時還要翻譯《四家合註》。可能有一節課,我會專門再講一講我們鳳山寺的法師是如何翻譯《四家合註》的。大家的態度非常非常地認真,經過了十五輪,就是一輪又一輪反覆地校對,當然我也在其中。碰到稍稍有一點覺得:「不是這樣的,是不是有各種解釋?」就向可以問到的善知識全部都要去求教,不敢說千辛萬苦,至少不是非常容易地得到這些見解。 [39′14″]
所以也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能夠在心中好好地珍惜、受持,把它變成幫大家離苦得樂的一個有力武器。總之,希望由於講說和聽聞《四家合註》這個難得的因緣,大家都能夠獲得心上最想要獲得的對三士道的證悟力。這是我內心中最最希望報答諸位,在各個地方為了師父的志業,為了三寶的志業,為了很多很多有情能夠離苦得樂,這麼多年一直在奮鬥的這樣一顆心。所以這是我的一種報答,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好好地學。 [40′05″]
你們回去之後,肯定還是有大大小小數不清楚的問題,不會說來一次之後這些問題就消失了。但是山不轉什麼轉?心轉,你們的心要轉。同樣的境界、同樣的問題、同樣的人,但是因為我的心變了,所以再看它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煩躁。心為什麼轉了?要知道我為什麼要面對這些煩惱的人和事,為了淨化自心的煩惱,要把這一切忍受的苦行變成修行的莊嚴,變成對師父生生世世尋覓他攝受和加持的一種修為。這樣的話,我們並沒有白受所有的苦難,所有憂悲苦惱的代價,就是得到了師父的攝受,這個結果非常值得我們奮鬥;如果因為遇到困難停下來,是非常冤枉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轉心。 [41′27″]
第二個問題,依靠什麼轉心?法。怎麼能夠依靠到法?必須聽聞。聽聞不能浮浮泛泛地聽,要把師父講的《廣論》的很多調心教授能夠聽懂。我聽很多人說,對師父講的很多內容好像無法掌握到調心的要竅,是這樣嗎?我希望有兩種進度:一種是我接下去講《四家合註》,還有一種是跟大家討論一下師父的帶子。比如這一段大家是從什麼角度聽的,然後我聽的是怎樣的;當然不能說我聽的就是最正確的,但是因為我還比你們多了一點點跟師父在一起的時間,對一些問題會進行反覆地問。然後師父給別人開示我也在旁邊聽,所以對某一些師父所指的是什麼,可能內心比較確定。不會抱持著那麼多的猶疑:「有可能是這個嗎?也可能是這個嗎?」我可能會比較確定說:「NO!師父說的是這個!」 [42′47″]
所以以後我也希望研討一些帶子,然後發到你們手上。比如親近善知識這一章,或者暇滿這一章,乃至三惡趣苦、業果、皈依,後面的大乘發心等等這些次第,我們來研討師父哪一段是怎麼講的。你們如果不嫌棄、願意聽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有。 [43′19″]
其實師父剛示寂的時候,我是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聽師父講的就可以了,不用聽我講的,就是把注意力全放在師父講的道次第上就可以。這樣努力一段時間,我發現很多人聽得還是不得要竅,可能還是需要我獻醜一下,就是把我聽師父帶子的一些側重點,跟大家討論。然後用帶子的方式寄給你們,不管你們在哪都可以聽到,像跟我在一個大班裡研討一樣,就好像我是班長,我現在也覺得我很像班長。這樣的話,你們就同時可以聽到《四家合註》,還可以聽到這個帶子。法寶組正在整理,儘管我是獻醜,但是基於很多學員好像很需要,所以我就決定獻醜,沒辦法了,不要再等了!希望大家回去之後,我講的這些帶子能夠陪伴在你們身邊,有困難的時候聽一聽,同時我覺得還是要聽師父講的,師父講得實在是太美好了! [44′49″]
另外有一點就是,在各個區域奮鬥的居士們,希望大家還是要記住「觀功念恩」四個字。要把功夫做實了,踏實地觀功念恩,培養觀功念恩的等流,去對治觀過的等流。再一個,我希望各個地方的班長能夠再把《廣論》班的凝聚力凝聚好。實際上我們學了《廣論》,生命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為什麼那些問題變小、對我們打擊力變弱了?因為我們用法向內調伏。如果不用法向內調伏,人的一生是非常艱難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會把你弄到不可想像的痛苦;那麼借助法的力量向內調伏,我們內心會獲得清涼的。所以如何在這個苦惱的世界上,能夠坦然地應對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撞擊,一定是不能離開法的;不能離開法就一定要聽法,聽完法要研討。 [45′55″]
所以要了解諸位《廣論》班同學的善根,我還是一直提倡在《廣論》班裡,能不能有比如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善行小點滴,各自講一下這一週做了什麼善行。我推了好幾次,有推起來嗎?你們有做是吧?(有。)你們會不會覺得:「善行都要隱密的,這樣我才能積到陰德,為什麼要講出來給人家聽呢?」因為你不講的話,大家可能就把對方當成是不那麼好的人,然後你聽一聽會發現:「這個人怎麼這麼善良!」互相都聽到對方做的善行。實際上這個善行點滴,會成為《廣論》研討班到最後非常非常熱烈的部分。因為大家都會聽到:「哇!你這週做這個,他做那個、他做那個、他做那個……。」好多好多善行啊!這個時候還可以修隨喜。然後你這一週就要準備好好做善行,下一次到《廣論》班彙報一下。 [46′58″]
真的!這是一個一年又一年的連續,如果你連續二十年都報告善行點滴,那你做善行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也會從一個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所以雖然叫「善行小點滴」,實際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而且避免我們因為一件小事就把一個人看扁、把一個人看到底,說:「他就是那樣子!」甚至認為佛也救不了他、法也拿他不能奈何,好像就是讓你苦惱透頂的一個人。希望透過修力,大家能改變這些想法。 [47′35″]
還有一點,學習《廣論》可以讓你穿越生命中曾經有過的難以想像的傷痛,無論如何也癒合不了,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時間去療傷,可是時間到底能夠療多少傷?療多深?那些往事還是不堪回首、不堪駐足,可能有一些人受傷的程度是想到心會顫抖。那麼如何讓這種成為過去的痛苦,不再干擾現在的生活,甚至不會時時刻刻影響你對人和事的看法?怎麼樣打擊痛苦對自己現在生活的負面影響力?我的選擇還是只有一種——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去學習教法。 [48′36″]
學習教法的時候,為什麼會使我們獲得對於痛苦的抵抗力、就好像一種免疫力?為什麼會有一種對負面情緒的免疫力呢?大家想一想,因為你好像找到很多條思路,比如我們對於自身的痛苦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這個問題曾經讓很多人輾轉難眠,無法忍受。一定要有一個大智慧的人替你解釋這是為什麼,而且還要令你信服,你這個為什麼才會慢慢地淡掉,不會再追逐這個問題,讓它晝夜成為自心上的困擾。 [49′29″]
《菩提道次第廣論》從一開始聽聞正法到最後,所有的部分都在解開我們煩惱的結使——「這個像麻繩一樣打的痛苦的結,越結越多、越結越多,想一遍還是朝著痛苦的方向去轉,想一遍還是沒想開。」那麼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在研討的時候,我們其實要討論的就兩種:怎麼想是痛苦的?怎麼想是快樂的?可是我們想擺脫痛苦的時候,會發現痛苦黏著我們﹑跟著我們﹑綁著我們,甚至是死纏爛打,想甩也甩不掉,就是這樣一種痛苦好像至死追隨我們一般,怎麼甩也甩不掉。所以一定要想辦法用慧力對治它,用智慧的善巧,去把煩惱對我們這麼緊密的跟蹤和黏著的力道削弱。 [50′28″]
一定要假以長時期地聞思修教法,才能夠賦予內心這樣的力量。所以規勸大家,還是要在各自的《廣論》班裡認真地學習《廣論》。至少它的現世利益就是,很多撲面而來的煩惱不會粉碎你,讓你還有一定的支撐力。為什麼?我心中有三寶,還有大寶僧團,還有很多善知識在眷顧著我,我不可以倒下去,不可以頹廢,不可以絕望! [51′15″]
每天、每天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每一行字裡,傳遞著生命的希望,傳遞著我們生命宗旨的確立,就是一定要為無上菩提,不要為此生的安樂憂悲苦惱,得不到安樂就痛苦,得到了就高興,不是這樣,要為無上菩提去奮鬥。生命是一個無限的延伸,不是只有這一生就完了,我們大可以把目光從眼前望向無盡的未來。 [51′46″]
所以在聽聞《廣論》的時候,時時刻刻會提醒我們:生命要趣向無上菩提。那麼此生的我,要珍惜暇滿,要好好地利用人身存在的光陰,去賺得一筆大大的資糧。至少一定要得到增上生,來世的命運要比今生好得太多太多,這樣的人生其實就不用害怕。因為這一生這麼苦你也都撐過來了,來世如果比這個更好、更有學問、長得更莊嚴、更有錢、學習教法更深,甚至很多人想出家,那增上生就完成了。所以痛苦是暫時的,希望是一直都有的,如果沿著這樣的道次第修行的話,就是一生一生這樣轉下去——從樂趣勝樂。 [52′42″]
把心中、生命的負面作意,就是別人打擊、傷害你之後留在心中的傷痛,不要繼續再傷害自己。要把這個傷痛變成尋覓正法、追隨正法、修行正法的一種力量,這樣你的苦就沒白受,所以大家回去一定要好好地研討《廣論》。我說了,我會提供跟大家一起研討《廣論》的帶子,比如說我在這個班研討了之後,就發回去讓大家聽一聽,就是決定獻醜了,為了你們!大家回去好好地和合,不要在一個班裡還老吵架、老生小氣,這樣的話就很不快樂。儘量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情,看待你在生命中遇到的煩煩惱惱的事,把它轉為道用。
開示日期: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