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 第三讲

字体大小: 大+ 小 -

在听闻之前,我们要观察一下自己的意乐,因为什么样的目标而想要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呢?我们都知道,我们身处在六道轮回的现象里,它的体性是苦的,所以当生老病死没有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随业流转,不为自所自在,而为业所自在。为业所自在有两种:一种是善业,一种是恶业。一旦恶业的力度远远地超过了善业,引业变成是在恶道的话,我们就会投生在恶道,一旦进入恶道之后就很难再出来。我们现在都得到了人身,是从恶道里出来的时候,它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也是像闪电一般迅速消逝的一个短暂旅程。

在这个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我们赋予生命最神圣的意义,就是要从恶道中、从轮回中彻底地超越,那么一定要寻觅能够超越苦轮的方法。天上、地上遍寻觅,只有佛陀讲了如何摆脱三恶趣、超越痛苦轮回的方法,那就是世尊所有教法显示的,从出离道到究竟成佛的这样一条路。那么要想成就离苦得乐的路,我们必须要知道怎么走;要想知道怎么走,就必须先来听闻。所以,为了能够解决自他在生死中流转的痛苦,我们要去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要抱持着这样一个动机来听闻。 [02′40″]

在听闻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自己的专注力,如果动机放好了,接下来就是专注力。不要身在法会,心驰余处,因为闻法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这样的时间,专注属耳,非常认真地听。因为以后会发《四家合注》的带子给诸位,可以回去重听,等到翻译完之后还会有书发给大家,然后自己再去学习。所以不用一个地方听不懂,心就一直停在那个地方,可能接下来都没有听到。 [03′26″]

论名之义

一、无等

二、宗喀巴大师

三、所著

四、菩提

五、道次第

六、广论

(请参见《四家合注入门》第一册第28页)

上节课我们讲到“菩提”,接下来该讲“道次第广论”。涉及“”这个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为什么会有道?一定是和你的目标有关,不然为什么要有一条道路呢?就是这条路是通向哪里的、这条路是通向哪里的,都是根据它的目的来确定道。那么“菩提道”,很显然是趣向菩提的道,所以就像达到目的的道路一样,它是趣向菩提的。 [04′29″]

就像达到目的的道路一般,称之为“道”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大乘道和小乘道;在小乘道里再分声闻道和缘觉道,那么就变成三乘道,就是大乘道、独觉道与声闻道。然后更广的可以分为三乘五道,也就是三乘道里还继续各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凡夫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是圣者道。一般来说,大乘下品资粮道还有退的可能性,一旦到大乘中品资粮道就不退了,但是不退转位是加行道以上。所以对于我们的善知识来说,一定是希望最少把我们护送到加行道已经不退转位的那个位置,才可以放心,但是一路还是要看护着。那么在中品资粮道的时候,是生起什么样的发心啊?如金子的发心,它是不变的。为什么?金子怎样打磨、怎样炼都是不变的。所以当听到有这样一个道,我们要在内心里发愿:“我要去证得这样的道!”最好要不退转,免得师父生生世世这样操心我们。 [06′33″]

实际上道次第的“次第”,显示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产生后面结果的这种关连性。次第有很多种,比如说因果是一种次第;还有讲说佛法的时候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也是有次第的;还有修道的次第,像一定要先修亲近善知识,然后才能够生起后面的道次第等等。比如先讲火,再讲烟,就是顺着因果次第而讲的。十二因缘里,“爱、取、有”虽然在“名、色、六入、触、受”前出生,但是讲的时候却在受支后边讲,就是为了显示两重因果。所以十二因缘的次第并不是因果次第,是讲说次第。在四谛中,如果按照因果次第的话,应该先说集谛,再说苦谛。但是佛陀之所以选择先说苦谛,是顺应着所化机修行的次第,先讲苦,然后再讲苦的原因,所以苦集灭道的次第是修道的次第。这是“次第”。 [08′12″]

那么“道次第”连起来又是怎样的呢?“道次第”结合在一起的解释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现观庄严论》里有三种。第一种是将“道”分深、广两种道;“次第”是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与修道位时,依次第修学深、广二道。这部份希望以后我们有机会一起来学《现观》,仔细地学一学,现在先这样听过去。第二种解释,“道”是指八事中的四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次第”是指正等加行为自在因,顶加行为自在果;次第加行为坚固因,剎那加行为坚固果,先这样了解。第三种解释,“道”是指修习一百七十三种行相的正等加行,这与菩萨道是同义的;“次第”是指正等加行依次修习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以上主要是《现观庄严论》对于道及次第的三种解释。 [09′53″]

在弥勒菩萨所造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汉地相传为弥勒菩萨所造,藏地则相传为无着菩萨所造)中也有这样解释:“道”是指菩萨所要修习的六处,第一自利处、第二利他处、第三真实义处、第四威力处、第五成熟有情处、第六成熟自佛法处;“次第”是指菩萨在现证空性的根本定中,修习自利处、真实义处,及成熟自佛法处三处,在出定后再修习利他处、威力处,还有成熟有情处。这是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一种解释。 [10′45″]

在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行论》中解释:“道”是指菩萨行的所依——菩提心及六度菩萨行;“次第”是精进修持布施等菩萨行。寂天菩萨还有一本《集学论》,其中解释:“道”是指菩提心和六度;“次第”是指对于菩提心和六度依次地学习施舍、守护、清净及增长四件事。这是《现观庄严论》等论对于道和次第的解释。 [11′34″]

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道次第”要作何解释呢?《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示了几种道?共下士、共中士和上士道。它的果位——道的目标在哪里?无上菩提。所以它显示的,一定是将共下和共中这两种道,作为上士道的前行,是这样的次第。因为它开启了我们所有的修行者,能够达到让自己去证得无上菩提这个内心的证悟,所以称为道次第。 [12′32″]

在《广论》里所说的道次第,也显示了一种没有前前则后后不生的关系,如果没有前面的就不生后面的。那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了前面的,就一定会生起后面的吗?不一定。比如修起了暇满的量之后,一定就有出离心吗?如果你不去修、不去更换所缘的话,还是不会的。但是如果不修前面的,后边的会不会有呢?可以确定不会有的,若无前前,则没有后面的。所以这样的道次第是须依次第出生,是因果故。所以有一位大德说,所谓的次第,是显示若无前前则后后不生的关系。 [13′38″]

举一个譬喻,像《道次第》这本论中所说,一般世间所承许的,要到达城市必须要走道路,以及次第要决定的譬喻。比如在《大方等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里有一个治宝石师的喻,就是做珠宝的宝石师。原文说:“善男子!譬如善识真宝之匠”,能够辨识真正的珠宝这样一个具有了不起的眼力的工匠。“于宝山中获得一珠”,在宝山中获得一颗宝珠。他得到了之后,“水渍从渍出已”,第一步用水洗了;第二步“置酢浆中”,放在酢里浸泡;“从酢浆出已,置之豆汁”,再放在豆子的汁里泡;“意犹不已”,这样还不行,“复置苦酒”,要再放在苦酒里泡;从苦酒里拿出来后,再放在众药中涵养它;然后从药里拿出来,再“以㻲褐磨——用一种布来打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这时这个宝珠才会出现。大家有没有看到,次第是六个步骤,很繁复的步骤,这一定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15′30″]

所以它引伸的就是“善男子!如来亦尔”,这是譬喻佛陀。“知众生界不明净故,说无常苦及以不净”,说无常苦以及不净是为了什么?为了破坏我们贪恋生死的心。因为我们一直贪恋生死,所以不能从生死中利落地出离,这条出离的路走得反反复覆、反反复覆,就是没有真正出离过。就算修禅定、修大福报生到很高的天,到时候禅定的力量弱了,福报消完了,还会再堕落,就是这样高下来回折腾。为了要破坏这种贪恋三界的心,所以佛陀就为我们说无常、苦和不净。 [16′28″]

如来精进无有休息,复为演说空无相愿”,为我们演说空、无相、无愿。“为令了知佛之正法,如来精进犹不休息”,继续再为我们说法,“复为说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名大珍宝良佑福田。是故当知,如来诸业不可思惟、不可称量、不可宣说。如来具足三十二业,虽知己身犹如虚空,而于世界示现其身,亦复宣说不可说法,永断一切心之因缘,悉知一切众生心界,亦知一切菩萨境界。”这个识得真宝的工匠,譬喻成谁?佛陀。那么佛陀识得什么宝贝?所有有情的心上,都绝对有可以证得无自性的可能性。那有没有断灭种姓呢?暂时的断灭是有的。 [18′01″]

所以佛陀是认识到,所有有情的心续里都有成佛绝对的可能性,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有证得无上菩提的那一天。但是那一天究竟是什么时候,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因为众生无量,所以这个时间不能确切地指出来,但是所有的众生确实都可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像佛陀一样。因为知道有这样一个宝贝在所有有情的心续中,所以就出现了打磨琉璃珠的工匠,他生生世世打磨我们心中的这个宝贝,然后经历了那么多程序,终于成了一个摩尼宝珠的时候,就是佛陀的目的——我们摆脱了重重痛苦的包围,达到了一个解脱乃至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这是一个治宝石师的譬喻。 [19′15″]

还有在圣天菩萨的《摄行论》中说:“佛说此方便,犹如阶次第。”这都是形容道次第的譬喻。大家都知道,阶梯是一二三四五六这样排上去的,没有中间空的,否则那只能说是断掉的。这个阶梯是要引导我们,走上上士道,一定是从最初的共下士、共中士,然后一起走向上士。这是阶梯的譬喻。 [20′00″]

在《蓝色手册》中还有一个譬喻,说:“犹如贤母育幼子。”《蓝色手册》是非常有名的,宗大师盛赞这本《蓝色手册》,说:只要是格西、善知识,一定要看《蓝色手册》。现在还没有汉译本,法师们正在努力,听说很难翻,很多古代用词,但是凤山寺的法师还是发精进心要把它翻译出来,到时候可以给大家看一看这一本被宗大师盛赞的典籍。它是博朵瓦讲的教诫,然后被他的一位弟子铎巴格西编辑出来。后来还有一位铎巴的弟子岗巴画师,写了一本解释。所以是博朵瓦大师讲的语录,他的弟子把它编辑出来,然后他弟子的弟子又写了一个解释。 [21′23″]

这个“贤母育幼子”其实也是有一段经典。铎巴的弟子解释说:总的说来,如果有信心和智慧,这一生绝对可以得到善士的引导。首先使我们对佛法修胜解信,当有信心的时候,对佛所说的法就能生信,而学的法也从最初的暇满难得,依次第使基础非常地坚固,然后再学高深的,就像好母亲养育小儿子这样一个譬喻。 [22′07″]

在《十法行续》里说:“如于年幼子,依次学服食,奶酪粉面肉,后服豆谷等,虽多更增力;如是我诸子,依次三藏等,后由证此觉,能成就遍智。”同样地,善知识养育弟子的方式,也如同一个好的母亲在养育孩子时,非常地爱怜自己的孩子,并且很善巧养育的次第,会按着这个小孩对食物吸收的能力,给予恰当的食物。比如在小孩非常幼小的时候,用乳、酪、粉、面……这样一点点喂养,后来再吃豆谷这类的食物。小孩在幼小的时候获得任何食物,吃的时候母亲都要在旁边守护着他,给予一些恰当的食物,那么只要给的是干净、合量的食物,这个孩子一定可以增长他的气力。 [23′19″]

这里的母亲比喻的是什么?善知识。他的食物是什么?道,道次第。幼子是谁?我们。有没有发现在经典里佛陀把我们说得很可爱?要嘛是宝石、要嘛是幼子,没有任何形容词说我们是垃圾。但我们有的时候,却对自己的生命产生很奇怪的自我舍弃、完全泯灭自我价值这样对自我很蔑视的状态。可是看到十方诸佛和善知识,却非常非常珍惜我们内心中的那个宝藏——还没被打磨出来的大宝神珠;一旦被打磨出来,光彩可以映照日月。 [24′25″]

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被重重的烦恼围困,但我们心上的无自性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证得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很冤枉地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流转生死。但即便是这样流转,造作了很多恶业,佛菩萨和善知识从来没有舍弃我们,还是生生世世陪伴、醒觉我们。师父说:“只要我们不放弃,他会陪我们走完最后一程。”真的就像慈母对幼子一样,非常小心、珍惜地呵护着我们生生世世的善根。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回报自己的善知识、佛菩萨,认真地修行,改变自己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行为。 [25′28″]

虽然佛菩萨在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里得到了自在,但是看到这么多他的独一爱子,仍然在忍受着无量无边痛苦的时候,度母、观世音菩萨、释迦佛,他们眼中还是会流出大悲的泪水,经典都有非常清楚的记载。所以你我必须在得到暇满的这个时候,好好精进地闻思修,断除恶业,积聚善业。这是“道次第”的意涵。 [26′12″]

“广论”由于能诠、所诠二者广大,所以称为“广论”;另外,观待《道次第略论》所以是广大的。有一位善知识说:所谓“广论”,是由于引用经教以及破立的辩论比较广,就是引的经论非常非常多。大家可以看到《广论》从一开始到最后,很多经典在里边都能看到。虽然是学习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但是在那里边,比如说共下、共中还有上士道的部份,经典里的很多相关法类都摄在其中。而且破立很广泛,很多的邪说——修行的一些不正确的见解,都在《广论》里得到了彻底地破斥。这一次我们学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此,广泛地讨论一下。 [27′13″]

所以,名为《道次第广论》的原因,就是因为引经论比较广、破立比较广。像《道次第略论》,这些部份就比较略。还有《证道歌》,或称《道次第摄义》,对比这些论典,《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是最广的。 [27′34″]

《四家合注》很显然就是有四家,第一家是巴梭法幢,以后你们发书的时候会看到写一个小红字叫“巴”,就是指巴梭尊者。巴梭法幢为克主杰大师的弟弟,他是公元一四零二年到一四七三年的人,出生在藏北。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他依止宗喀巴大师和克主杰大师为上师,精通诸大经论,成为格鲁耳传派的传承祖师之一。由于他曾住锡于巴梭伦珠德清寺,广作讲修的事业,以此获得了巴梭法王的名称。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成为第六任的甘丹赤巴,任期十一年,着有《中观见广义指授》,还有《时轮生圆二次第讲义》等等。不过这里还有一种说法,阿嘉永津曾在《广论解释名词论》中记载,巴梭注可能不是第六任的甘丹赤巴巴梭法幢——克主杰的弟弟写的,而是他的再转世写的,总之都是同一心续的这个人写的。大家在这里略有争议,但可能很多人更愿意把他想成是克主杰大师的弟弟,这样觉得比较亲切。这是第一家,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识。 [29′37″]

第二家是语王坚稳,他的简称在《四家合注》里边写一个字——“语”。 [29′46″]

第三家是妙音笑大师,简称为“妙”字,以后你们看书的时候,那个“妙”字就是指妙音笑大师,这是第一世的妙音笑大师——语王精进。他出生于康区的一个地方,诞生时有非常多瑞相。幼年时就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比如梦见金刚手菩萨赐予永作守护的加持等等。十三岁的时候出家,法名善慧幢;十六岁起晚上不卧睡,非常精进修习念诵;二十一岁开始学习五大论,以刻苦勤学为众僧的表率,又以对经论深广的智能著称于当时,因此倍受许多前辈大善知识的爱护和珍惜。二十九岁时学习密续,三十多岁时开始在一座山里静修,在这个期间他求得了非常稀有的耳传教授,成为此教授的传承祖师。同时他也为很多具缘的弟子说法,把《菩提道次第》讲了五十多遍,也开始撰写五大论注疏还有相关的著作。当时他在哲蚌寺当住持,任期五年,培养出很多很多大善知识,而且他写的注疏都成为果芒派的教材。总之,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妙音笑尊者。 [31′36″]

第四家是一位格西,格西就是善知识的意思,叫札帝格西,他注释的主要是后面毘钵舍那的部分。他的法名叫大宝义成,是大约公元十八世纪时的人,曾经依止大成就者不空善巧。他的文法著作很出色,是西藏后代学者遵循的准绳。 [32′13″]

因为这四家都别别有偏重的注释,等到下一次再和笺注的源流整个讲一下。今天就约略地介绍一下这四位善知识,他们注释了整本《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一开始到最后的毘钵舍那。我们就是要从一开始一点点学到最后,所以大家一定要发起精进心,至少要把它听完,然后再去班里研讨,之后还要付诸实修。一旦听到了很多善知识对这些段落的解释,我们要将解释的经义在内心中经过多次讨论之后产生定解,然后把这个定解真实地修习,令它遇到境的时候不会退、不会变,变成是自家的宝贝,随时拿、随时看,不会想要的时候却没有,要变成心续中的证悟力。 [33′27″]

大家还记得师父有关“道次第”的譬喻吗?师父怎么解释的?第一个是爬楼梯,说任何人走路一定要有他的次第,像爬楼梯一样,一定是从下面一级一级上来的,没有一件事是例外的,不要小看次第。这个“次第”,师父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几个东西——质、量、次第。师父举了做饭和烧菜,说次第一定不能乱。比如说煮菜这回事,一定是先把菜摘回来,洗、切然后再煮,不可能从地里拔出来,先煮熟了再切,没人敢吃这样的东西,所以次第一乱了之后,就发现煮出来的可能不是食物。不仔细想的时候,可能觉得倒乱次第也没什么,但是把它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先上大学再上幼儿园,这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但是不在具体的譬喻上落实,到底次第有那么重要、不可更改吗?次第一定是决定的吗?当然也有神童从幼儿园直接上大学,但这毕竟是很少的,大多数的人都必须沿着这样的次第走上来。所以这个次第到底是不是决定的?有那么重要吗?我觉得可以讨论一下,讨论完之后再复习、总结一下。 [35′17″]

因为我所学非常地寡少,所以只能讲成这样,实际上与其说讲,不如说我希望透由这个过程,自己再深入地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乃至可以有机会学习到五大论和《广论》相对应的这些内涵。涉及到相对应五大论的一些内涵的时候,我就稍稍讲一点点,希望给广大的学员们种下一个对五大论学习非常好乐的因。 [36′16″]

原来我跟师父说要成立居士佛学院,要确立居士的课程,如果有机会能用汉文讲一次《现观》或者《中观》的话,那也是非常非常好的。所以希望籍借这次对于《四家合注》的讲说和听闻,大家能够更深地凝聚起内心对三宝的心业力,把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再透过详细地听闻教典,然后深刻地修行,深刻再深刻地修行,要把对三宝的信心深刻到骨髓里,这样的话,生生世世都不会离开三宝。 [37′09″]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一切善乐的本源是善知识,善知识开示了三宝的功德,指示我们这样一个从凡夫地到佛地的次第。如果没有《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本这么精采的论著问世,让我们去阅读《大藏经》,能够阅读出三士道的人不知道能有几个?我是绝对阅读不出来的,可能阅读一千遍,也不可能像宗大师和阿底峡尊者这样,直接总摄出三主要道,然后由亲近善知识法依次趣入的这个道次第。 [37′51″]

所以碰到了这么好的修行法门,又易于受持,又有师父在前面讲了那么详细的调心教授,又有这么多大善知识﹑祖师们,对《菩提道次第》进行如此详尽的注释,再值逢凤山寺法师们,能够把《四家合注》翻译出来。实际上翻译的过程是非常非常艰辛的,因为他们本身还要学五大论,还要参加早晚课﹑各种法会,还要教低班的同学五大论,同时还要翻译《四家合注》。可能有一节课,我会专门再讲一讲我们凤山寺的法师是如何翻译《四家合注》的。大家的态度非常非常地认真,经过了十五轮,就是一轮又一轮反复地校对,当然我也在其中。碰到稍稍有一点觉得:“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有各种解释?”就向可以问到的善知识全部都要去求教,不敢说千辛万苦,至少不是非常容易地得到这些见解。 [39′14″]

所以也希望大家听了之后,能够在心中好好地珍惜、受持,把它变成帮大家离苦得乐的一个有力武器。总之,希望由于讲说和听闻《四家合注》这个难得的因缘,大家都能够获得心上最想要获得的对三士道的证悟力。这是我内心中最最希望报答诸位,在各个地方为了师父的志业,为了三宝的志业,为了很多很多有情能够离苦得乐,这么多年一直在奋斗的这样一颗心。所以这是我的一种报答,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珍惜,好好地学。 [40′05″]

你们回去之后,肯定还是有大大小小数不清楚的问题,不会说来一次之后这些问题就消失了。但是山不转什么转?心转,你们的心要转。同样的境界、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人,但是因为我的心变了,所以再看它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烦躁。心为什么转了?要知道我为什么要面对这些烦恼的人和事,为了净化自心的烦恼,要把这一切忍受的苦行变成修行的庄严,变成对师父生生世世寻觅他摄受和加持的一种修为。这样的话,我们并没有白受所有的苦难,所有忧悲苦恼的代价,就是得到了师父的摄受,这个结果非常值得我们奋斗;如果因为遇到困难停下来,是非常冤枉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转心。 [41′27″]

第二个问题,依靠什么转心?法。怎么能够依靠到法?必须听闻。听闻不能浮浮泛泛地听,要把师父讲的《广论》的很多调心教授能够听懂。我听很多人说,对师父讲的很多内容好像无法掌握到调心的要窍,是这样吗?我希望有两种进度:一种是我接下去讲《四家合注》,还有一种是跟大家讨论一下师父的带子。比如这一段大家是从什么角度听的,然后我听的是怎样的;当然不能说我听的就是最正确的,但是因为我还比你们多了一点点跟师父在一起的时间,对一些问题会进行反复地问。然后师父给别人开示我也在旁边听,所以对某一些师父所指的是什么,可能内心比较确定。不会抱持着那么多的犹疑:“有可能是这个吗?也可能是这个吗?”我可能会比较确定说:“NO!师父说的是这个!” [42′47″]

所以以后我也希望研讨一些带子,然后发到你们手上。比如亲近善知识这一章,或者暇满这一章,乃至三恶趣苦、业果、皈依,后面的大乘发心等等这些次第,我们来研讨师父哪一段是怎么讲的。你们如果不嫌弃、愿意听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有。 [43′19″]

其实师父刚示寂的时候,我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师父讲的就可以了,不用听我讲的,就是把注意力全放在师父讲的道次第上就可以。这样努力一段时间,我发现很多人听得还是不得要窍,可能还是需要我献丑一下,就是把我听师父带子的一些侧重点,跟大家讨论。然后用带子的方式寄给你们,不管你们在哪都可以听到,像跟我在一个大班里研讨一样,就好像我是班长,我现在也觉得我很像班长。这样的话,你们就同时可以听到《四家合注》,还可以听到这个带子。法宝组正在整理,尽管我是献丑,但是基于很多学员好像很需要,所以我就决定献丑,没办法了,不要再等了!希望大家回去之后,我讲的这些带子能够陪伴在你们身边,有困难的时候听一听,同时我觉得还是要听师父讲的,师父讲得实在是太美好了! [44′49″]

另外有一点就是,在各个区域奋斗的居士们,希望大家还是要记住“观功念恩”四个字。要把功夫做实了,踏实地观功念恩,培养观功念恩的等流,去对治观过的等流。再一个,我希望各个地方的班长能够再把《广论》班的凝聚力凝聚好。实际上我们学了《广论》,生命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为什么那些问题变小、对我们打击力变弱了?因为我们用法向内调伏。如果不用法向内调伏,人的一生是非常艰难的,大大小小的事都会把你弄到不可想象的痛苦;那么借助法的力量向内调伏,我们内心会获得清凉的。所以如何在这个苦恼的世界上,能够坦然地应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撞击,一定是不能离开法的;不能离开法就一定要听法,听完法要研讨。 [45′55″]

所以要了解诸位《广论》班同学的善根,我还是一直提倡在《广论》班里,能不能有比如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善行小点滴,各自讲一下这一周做了什么善行。我推了好几次,有推起来吗?你们有做是吧?(有。)你们会不会觉得:“善行都要隐密的,这样我才能积到阴德,为什么要讲出来给人家听呢?”因为你不讲的话,大家可能就把对方当成是不那么好的人,然后你听一听会发现:“这个人怎么这么善良!”互相都听到对方做的善行。实际上这个善行点滴,会成为《广论》研讨班到最后非常非常热烈的部分。因为大家都会听到:“哇!你这周做这个,他做那个、他做那个、他做那个……。”好多好多善行啊!这个时候还可以修随喜。然后你这一周就要准备好好做善行,下一次到《广论》班汇报一下。 [46′58″]

真的!这是一个一年又一年的连续,如果你连续二十年都报告善行点滴,那你做善行就会成为一个习惯,也会从一个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所以虽然叫“善行小点滴”,实际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而且避免我们因为一件小事就把一个人看扁、把一个人看到底,说:“他就是那样子!”甚至认为佛也救不了他、法也拿他不能奈何,好像就是让你苦恼透顶的一个人。希望透过修力,大家能改变这些想法。 [47′35″]

还有一点,学习《广论》可以让你穿越生命中曾经有过的难以想象的伤痛,无论如何也愈合不了,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时间去疗伤,可是时间到底能够疗多少伤?疗多深?那些往事还是不堪回首、不堪驻足,可能有一些人受伤的程度是想到心会颤抖。那么如何让这种成为过去的痛苦,不再干扰现在的生活,甚至不会时时刻刻影响你对人和事的看法?怎么样打击痛苦对自己现在生活的负面影响力?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种——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去学习教法。 [48′36″]

学习教法的时候,为什么会使我们获得对于痛苦的抵抗力、就好像一种免疫力?为什么会有一种对负面情绪的免疫力呢?大家想一想,因为你好像找到很多条思路,比如我们对于自身的痛苦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他会这样对我?”这个问题曾经让很多人辗转难眠,无法忍受。一定要有一个大智慧的人替你解释这是为什么,而且还要令你信服,你这个为什么才会慢慢地淡掉,不会再追逐这个问题,让它昼夜成为自心上的困扰。 [49′29″]

《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一开始听闻正法到最后,所有的部分都在解开我们烦恼的结使——“这个像麻绳一样打的痛苦的结,越结越多、越结越多,想一遍还是朝着痛苦的方向去转,想一遍还是没想开。”那么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在研讨的时候,我们其实要讨论的就两种:怎么想是痛苦的?怎么想是快乐的?可是我们想摆脱痛苦的时候,会发现痛苦黏着我们﹑跟着我们﹑绑着我们,甚至是死缠烂打,想甩也甩不掉,就是这样一种痛苦好像至死追随我们一般,怎么甩也甩不掉。所以一定要想办法用慧力对治它,用智慧的善巧,去把烦恼对我们这么紧密的跟踪和黏着的力道削弱。 [50′28″]

一定要假以长时期地闻思修教法,才能够赋予内心这样的力量。所以规劝大家,还是要在各自的《广论》班里认真地学习《广论》。至少它的现世利益就是,很多扑面而来的烦恼不会粉碎你,让你还有一定的支撑力。为什么?我心中有三宝,还有大宝僧团,还有很多善知识在眷顾着我,我不可以倒下去,不可以颓废,不可以绝望! [51′15″]

每天、每天师父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每一行字里,传递着生命的希望,传递着我们生命宗旨的确立,就是一定要为无上菩提,不要为此生的安乐忧悲苦恼,得不到安乐就痛苦,得到了就高兴,不是这样,要为无上菩提去奋斗。生命是一个无限的延伸,不是只有这一生就完了,我们大可以把目光从眼前望向无尽的未来。 [51′46″]

所以在听闻《广论》的时候,时时刻刻会提醒我们:生命要趣向无上菩提。那么此生的我,要珍惜暇满,要好好地利用人身存在的光阴,去赚得一笔大大的资粮。至少一定要得到增上生,来世的命运要比今生好得太多太多,这样的人生其实就不用害怕。因为这一生这么苦你也都撑过来了,来世如果比这个更好、更有学问、长得更庄严、更有钱、学习教法更深,甚至很多人想出家,那增上生就完成了。所以痛苦是暂时的,希望是一直都有的,如果沿着这样的道次第修行的话,就是一生一生这样转下去——从乐趣胜乐。 [52′42″]

把心中、生命的负面作意,就是别人打击、伤害你之后留在心中的伤痛,不要继续再伤害自己。要把这个伤痛变成寻觅正法、追随正法、修行正法的一种力量,这样你的苦就没白受,所以大家回去一定要好好地研讨《广论》。我说了,我会提供跟大家一起研讨《广论》的带子,比如说我在这个班研讨了之后,就发回去让大家听一听,就是决定献丑了,为了你们!大家回去好好地和合,不要在一个班里还老吵架、老生小气,这样的话就很不快乐。尽量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情,看待你在生命中遇到的烦烦恼恼的事,把它转为道用。

开示日期: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