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 第一讲

字体大小: 大+ 小 -

在听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 专注,耳朵在听,心中也要跟着。如果你心中不太赞同所讲的意思,开始先不要随着它走,先往下听。因为那可能是一个疑惑、不解,或者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可以把它留着,等到听完之后再去想,不要因为有一个疑问就一节课都在想那个疑问。 [00′41″]

今天很高兴,我们终于开始能够去做师父要我做的事情—— 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家合注》。这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它的名称原来是《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或《无与伦比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来的人都认为后者比较好,就是《无等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无与伦比宗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都可以。在这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里,我们选择后者—— 《无等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这个“无等”一定不是宗喀巴大师自己这样写的,是后来的人写的。 [02′01″]

论名之义

一、无等
二、宗喀巴大师
三、所著
四、菩提
五、道次第
六、广论

(请参见《四家合注入门》第一册第28页)

在解释《无等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分六科。第一科解说什么叫“无等”(可以翻译成“无与伦比”),然后是“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分这六科来解释。 [02′27″]

第一科是“无等”的解释:除了佛以外,没有可以跟他比拟,所以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方式无与伦比呢? [02′53″]

第一、“由化身本源之门而无与伦比”。秘密主的教言中说宗喀巴大师是一切诸佛的化现。秘密主就是金刚手,他说是诸佛悲智力化现出了宗喀巴大师。也有人解释说,一切诸佛的化现,其实就是文殊的化现。这个是化身门而无与伦比的,因为是佛菩萨的化现。 [03′36″]

第二、“由授记之门而无与伦比”。“授记”就是经典的授记。在《文殊根本续》中说:“行诸佛事业。”又在莲花生大师的《遗教》中说:“文殊化现所化教法主,持显密教名曰善慧称。”善慧称是谁的名字?宗喀巴大师。接着说:“八世代中广弘秘密咒。”在这里说他是文殊化现的教主,是持有显密教法的善慧名称。从宗喀巴大师示现第一生开始,会转世八世弘扬秘密咒。 [04′39″]

又在《遗教》中说:“东方近于支那地,释迦比丘名善慧,佛子称扬名末者,令释迦佛转报身。”这个是指青海地区。“释迦比丘”,是指一位比丘,名称为善慧。他是一位“佛子”,就是菩萨,他的名字最末两个字是“称扬”。“令释迦佛转报身”,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大师用报身的法衣、宝饰,供养大昭寺释迦佛的像,把他从化身像转为报身像。注意喔!在宗喀巴大师做这样的供养之前,经典里就已经授记他会这样做了。 [05′48″]

《遗教》又说:“父续深要细瑜伽,及证四边离戏见,以熟善缘所化众。”这都是讲授记的。这个离四边的见解是离“有、无、俱有、俱无”,就是有、无、要嘛都没有、要嘛都有,这个以后再广学。这其中任何一点如果广讲的话,这节课也是没法讲完的,所以先点一下,我们以后广学。 [06′25″]

第三、“由受生之门而无与伦比”。这个主要是说,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位善巧者、成就的大德有出生菩提树的史迹。大家都知道,从宗喀巴大师出生的那个滴落脐血的地方,长出了一棵白栴檀树,就是菩提树。这棵菩提树一片一片的叶子之中,皆有自然生成的狮子吼佛像,还有“嗡阿日阿巴杂那帝”—— 文殊咒。 [07′15″]

关于这一点,法尊法师有翻译一部宗喀巴大师的略传,说:“大师生已,截脐带时,滴血于地”,就是大师出生剪脐带的时候,滴血在地上。然后任运地就生一棵白栴檀树,在树叶上或者有狮子吼佛像,或有曼殊五字咒文,就是文殊咒。这个叶子越长越多、越长越多,咒也越长越多,“渐满亿万”;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佛像和咒语,“遂名其树曰:古本栴檀。”然后就在这儿建了寺,就叫“十万身像佛寺”,就是塔尔寺。 [08′11″]

大师出生的时候有多庄严呢?“大师顶圆如盖,额形开广,眉目秀丽”,非常庄严;鼻子很高,“耳肉长垂”;然后“肢节充整”,就是很健壮;“诸根明利,肌肤洁白”,有的传记里写说像白莲花那么洁白。“世人一见无不称悦”,称赞他:“啊,怎么这么庄严!”就很欢喜、很欢喜。在童年的时候,他就远离了愚童的恶风,就是放逸的俗习。小孩都喜欢到处玩,很散乱,但是他小时候就不会这样。“于诸恶行,本性严谨”,就是不造恶业。“见诸有情,爱语庆问。舒手将护,施诸贫匮。悲愍实语,安慰无依。”他见到有情的时候会说爱语,说令有情非常欢喜的话来慰问他,还要保护可能是比他小的或者是老的。并布施与贫穷的有情,心地非常非常地慈悲。“实语”,不讲谎话。智慧非常地深广,只希求正法。传记中说大师种种的菩萨行,就像婴儿出生之后自己会吃母乳,不用人教,这位菩萨从小的时候他所有美妙的行为,都不需要老师教,自然就会了。 [10′15″]

总体来说,他的身语意只有妙行,完全地远离恶行。他总是想隐藏自己的功德,可是“欲隐反显”,越隐藏越会显露了不起的功德。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人,“皆共唱言:此若非佛,定是大地菩萨,为利益众生,住持圣教而来应化也。”所有人都说:“这不是佛的话,一定是个登地菩萨,是为了度有情而化身的。”从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是“由受生之门而无与伦比”。 [11′03″]

第四、“由学习及如所学习而通达之门无与伦比”。如《证道歌》中说:“是故我于不败尊,赡洲二胜六庄严,所有教典细研习,不以偏粗为满足。”这篇《证道歌》是宗喀巴大师自己写的。他说“我于不败尊”—— 弥勒菩萨,还有赡部洲的二胜六庄严;“二胜”就是功德光和释迦光,是解释、光显戒律密意的两位祖师。他对于这些所有的教典是怎么样地研习?“细研习”。有多细呢?一个字、一个字研习,然后上下贯通。是一遍吗?不是。当你得出一个见解之后,就像法师带你们复习一样,就是问,你答;再问,再答;再问,再答,如果三次答案都不一样,那就等于没有答案了吧?所以在有答案的状态下把自己问到好像没有答案,然后再答出来,叫仔细地研磨;研磨得像粉末一样,所有的疑惑罄尽无余,全部涤除掉,这样的一种细学法,没有一个字他不懂的。所以“不以偏粗为满足”,这个“偏”,就是指偏哪一个宗派;“粗”,刚才那个解释就是细,粗就是大略一遍,一问似乎有点知道;再问,就不知道我知道得正不正确;再一问,我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叫粗。 [13′04″]

在《至尊宗喀巴大师传》中也提到:“未经智理磨练经论义,纵然略知一般总词句,翻转细察犹如一团沙,以故智理秘要当细研。”又提到:“如顿月克珠所说:『对于智理,未经熟研的世人的才能,任随如何的善妙,也只能是一种虚而不实的。』任何正法的句义,最初仅一次启问时,那怕装着已经了知一切意义,实际仅知一些随顺论文记载的说法。纵是厚颜无耻地胡诌而说,但是再(向他)作十次详细的提问时,刚说过的宗义(主张),大都破灭而无言可以答对。复再作仔细的探索而提问时,以前所说的那些,犹如已忘,而自己显出前后矛盾。由于立宗(所主张)之根基已破灭,立即暴露出愚者自己的过失。这是对于智理未经熟研之过。对于此点,他们说:『辩驳和思择时,由于对经论未经熟研而达不到真实答案的要点。这诚然是真情。但是在实修的阶段中,就不须达到答案的要点。因此,只须不错知其义,也就可以了。』对此应答曰:『不是这样的。当知在实修的阶段中,对于所修的是何法,法直接表达的意义以及法间接表达的意义,所缘和类别,粗细应破的否定之规等,若能细而又细的知道时,如所知而实修的成绩,比修悟中所得的进度更为优越。否则,仅依靠肤浅地知道一些一般词句,而装作修习过的样子,但其所得的也不过那样肤浅的一些所缘、类别、了知等而已。』”

所以对于经续不分类别的这种学习情形,在传记中都有详细地记述。纵使印度的世亲菩萨,以及藏区的布顿大师,被认为是学习圆满究竟的量,但依旧没有如所学习地而通达了解,所以无法与至尊宗喀巴大师相匹敌。这样的情形就像克主杰大师在《吉祥三地颂》里面写的:“不以词鬘水泡为满足”,意指词义如同水泡一般,不以这个而为满足,而到达“倶胝殊胜智者难证处”,就是数不清的智者也很难证达的,那个甚深语义所标志的内心证悟的甚深处。注意喔,学教典证达到这样。“以极细微无垢之正理,无余见诸法者我祈请。”对于见诸法的您啊,我祈请!这是克主杰尊者常常对宗喀巴大师作这样至诚恭敬、极其虔诚的祈祷。 [14′26″]

再问一遍,二胜六庄严是谁?“二胜”,指弘扬戒律的功德光、释迦光。“六庄严”,中观派的有龙树、圣天;唯识派的有无着、世亲、陈那、法称。 [14′48″]

第五、“由一切至言现为教授之门而无与伦比”。主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有“一切至言现为教授”,那一章节大家好好地回去看一看。在这里引用了宗喀巴大师写的《证道歌》,在第二品的开头说:“如是龙猛与无着,依次传来道次第,获得不共决定已,深论现为般若诀,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就是指由于这么精进,对于龙树、无着辗转传来的《菩提道次第》,获得不共的殊胜定解;于甚深教典的《现观》、《般若》现为教授。于“一切至言现为教授”到底无与伦比到什么程度?在经典上是这样记载,我们可以稍稍理解一下,就是从道次第的第一个字起,一直到成就佛果所有的经典上的教授,全部可以现为教授拿来修行。 [16′02″]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知道瞋心是有过患的,知道了瞋心的过患能不能拿来对境真实地起修呢?很多人是做不到的,甚至很多人没法坚持,遇到这个瞋心降不住就放掉了。那对比与佛无二的宗喀巴大师来讲,他是可以把所有佛陀的教典现为教授,拿来修行、证达。 [16′39″]

大家想一想,“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听闻随转”就四个字,把它现为教授难否?难!有些问题讲了很多次了,心就像生牛皮一样,无法随转。想一想,如果把教典上所说的这些教授全部都现为修行,那真的是无与伦比的!这是“由一切至言现为教授之门而无与伦比”。 [17′29″]

第六、“由修持(成就)之门而无与伦比”。《菩提道次第修持摄颂》说:“如是于此因与果大乘,二种胜道所须共通道,如实生已依善舵手怙,趣入续部教法广大海。修习圆满殊胜之教授,获此暇身具足大义利,瑜伽行者我亦如是修,汝求脱者亦应如是行。”透由如是的行持,他的外表与声闻相共的证德类属,主要是戒律、出离心;内在与菩萨相共的证德类属,是以慈悲心摄持的总持、三摩地、神通、菩提心、中观见等等,以及此生现证双运的情形,就如克主杰所说:“现证光明法身”等,大家都知道大师是在中阴成就。这个部分如果想去了解更广泛的内涵,可以去看《土观宗义》及《至尊宗喀巴大师传》。这是“由修持门而无与伦比”,他是现证光明法身。  [18′32″]

提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们自己考虑一下:对于听闻轨理,此生可以现证吗?对于亲近善知识法,可以现证吗?暇满义大、无常的这些道理,可以如所听闻地在内心中修学,并且现证吗?那么把所有都现证了是怎样呢?修持门无与伦比! [19′04″]

刚才讲到外表与声闻相共的证德类属,在戒律上,宗喀巴大师的《广传》里有“戒严”这一科。在戒律的部分,大家都知道格鲁派素以僧人的戒律严明而著称,世世代代的出家人都会严守共声闻乘外相的戒律—— 外表显现声闻,内证是大乘的这种精神在持戒。 [19′40″]

这是第六点,“由修持之门而无与伦比”,这里主要是在讲戒律的证德,乃至他现证光明身。 [19′53″]

第七、“由见解之门而无与伦比”。往昔成就的善知识,有一些是自己没有证达空性;就算是证达了,也没有把它写出来;就算把它写出来,也没有广传。可是宗喀巴大师却著作了五部具足证达、显明、广传三者的论著,就是有关于正见的善说。这五部论是什么呢?《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观广解正理大海论》、《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广论毘钵舍那》、《略论毘钵舍那》。 [20′49″]

在这一点,我听仁波切讲的时候他也讲了很多。他说:过去在西藏没有证空性的人是很多的;而有些人有了空性的见解,可是自己不知道他的见解是对还是不对,处在一种怀疑的状态;还有一种人不会怀疑自己的见解,他已经证得空性了,但是讲不出来。有遇到这种状况吧?心里了解、没讲出来,不知道该怎么讲。宗喀巴大师不仅他自己确信,很真实地证得空性的见解,而且能够很清楚地帮助别人了解,为他们解释。就像这里讲的︰具足证达、显明、广传三者,所以他是在见解门无与伦比的。这是第七个。 [21′58″]

第八、“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这里主要是讲关于修定的内容。以前有许多人会将昏沉的一种状态误认为是修定,但是宗喀巴大师很早很早就在相续中生起远离昏沉的修为,他也著述了很多论典。 [22′34″]

为了了解这点,可以看一下《广论》349页正数第2行:“慈尊则于《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说九住心及八断行,狮子贤论师、莲花戒论师、寂静论师等,印度智者随前诸论,亦多着有修定次第。”实际上宗喀巴大师就是希望依循修定的传规。为什么以前的人会把修定时昏沉的一种状况,误认为是在修定呢?因为没有如理地依照弥勒菩萨清晰的教授而修持。这里边这么多论师都有著作修定次第。“又除缘佛像空点种子形等,所缘不同外,其定大体,前诸大论与咒所说,极相随顺”,都跟前面是极相顺的。“尤于定五过失及除过方便等,经反较详”,就是说得非常广。“然能依彼大论修者,几同昼星”,虽然广泛、详细、清楚地讲明了一位修行人要怎么修定,可是能依照传承祖师清晰的教授去修定的人,太鲜少了,寥若晨星啊!在这种状态下,有一些人就“将自心垢责为论过”,把自己实际上修不起来、没有依法修行的过失,说是人家没讲清楚,这个论是有过失的。所以就说这个论只是开辟广大外解讲来听听的,只是论辩论辩,其中是没有什么可修要旨的。 [24′44″]

在《广论》前面也说过,如果论上没有可修要旨,那么可修要旨在哪里呢?一定还有一个另外解释怎么修行的教授,一定是在那里,所以这些人就离开了传承祖师如何修定的清净教授,去另外寻求一种修定的办法。“于彼所说修定次第,正修定时,竟为何似,全无疑惑”,对于诸大论师所说的那个修定次第,他们正修定的时候,连一个疑惑都不会生。什么疑惑呢?说“怎么会是这样”的疑惑都没有生起过,就是太忽略了。因此这里才说:“然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后皆取大论所出。”所以赞美宗喀巴大师在修定方面,他是完全地依据传承祖师传下来的宗规,再度地提醒所有的修行人,必须要照着传承祖师所指示的方向;而指示的方向,就是在诸大教典中。如果想要知道怎么修行,一定要看教典;教典不是拿来学一学、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要修行的时候再另找一个东西来修行,不是这样的!这里边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现为教授、现为修行,就是在指示怎么修行的。 [26′32″]

在这里“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这个“修”;大家知道闻也叫修,思也叫修,修也叫修,就是闻思修串习一切正法的善行都叫修,但此处的“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恰恰是指修所成的修,是指得定以上的这种修。 [26′59″]

我不知道诸位对于“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这一点,有没有感同身受?我给你们简单地讲一下:我曾经跟随仁波切去朝圣,走到某一些地方的时候,比如说在佛塔旁边,在一些祖师塔或者供佛像的塔旁边,就会看到有人修定。当时有很多人来来往往,他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好像摒弃诸缘在修定,有的是出家人,有的是居士。看到能这样专修的,首先是礼敬他们,然后仁波切就回头看看我说:“不知道有没有学到修定的教授?”这一句话道尽了修行人的多少辛酸啊!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昏沉、什么是散乱,在山洞里边,弃舍一切俗缘坐一辈子,从年轻的时候坐到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能否得定呢?没有清净教授,不知道断除什么,他现起来那个东西恰恰是要断除的,可是有人却认为已经得定了,实际上那是一种细昏沉,是在昏沉中。有的时候昏沉不是睡着了,所缘也没有失去,到底是什么样呢?以后我们学〈奢摩他〉的时候再仔细地讨论。 [28′47″]

总之,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修定,没有善知识指示你什么是定,就等于这一辈子白活了。而且大家可以想一想,离世专修要抱持着吃得那么简陋,破衣烂衫的,跟鸟兽为伍,那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乐此不疲,想要修行,用了那么大一颗诚心,可是却没有教授。如果到最后他发现“我所修的一切原来只是昏沉而已”,心会碎掉的!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啊?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这么有福报学《广论》的居士们,在还没有入定前就先学了,一点点学,我们一定由《四家合注》会讲到〈奢摩他〉的部分,会讲到什么东西怎么断,前面都要讲得很清楚、很清楚。如果没有获得这些教授,马上找一个所缘,有的人观个树叶、有的人观个灯火,或者随便找个所缘就开始去入定的话,实在是很危险的。  [30′00″]

所以看到“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其实每次都非常非常地感动。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示现呢?就是拯救你我啊!你想想万一那个在山里坐着的是你、是我呢?如果那么多年,假如说五十年过去了,你以为自己修成了,进入什么什么了,可能是已经得定了,却说:“我现在所显现的光明,完全是智慧的光明。”那还是得定了,但智慧的光明和定的光明他分不开。还有一种就是在九次第定前面的那些住心,和真正的根本定完全也分不开。这样的话,误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东西,会不会打妄语呢?所以没有得到清净教授去修行的,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叫“惨不忍睹!”因为他已经不想轮回了,他想出轮回。现在只是修定,还没有说到什么叫彻底地击碎无明的中观正见。所以杰仁波切把昏沉、细昏沉明显地标出来,让大家老老实实地沿着先辈祖师所指示的教典,一字不漏、一字不差地照着修行,这种严谨地把教典看作像呼吸一般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应该学习的。 [31′34″]

想到我们的师父,一提到宗喀巴大师,有的时候就痛哭流涕,讲话都讲不出来,就会跑回他的房间去哭,我们要在外面等着。等一会儿师父又出来,眼睛还是红的,然后讲、讲、讲,师父又不行了,又会进去哭,才会看到到底什么叫至诚恭敬。看师父每一次拜佛的时候,在佛堂里头低下去,再抬起来,我就在师父旁边,也在后面跟着拜,看了真觉得是我们虔诚的楷模。他到了佛菩萨面前,那种虔诚怎么形容呢?就像一个小婴儿依靠母亲的那种感觉,非常非常地纯洁,又像一朵花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看着佛菩萨那个眼神,纯洁到让你都忘了呼吸,就这样看着他。心想:这是什么景象啊! [32′49″]

所以为什么对于宗喀巴大师的深恩,师父每次都感动成那样子,《广论》上的几句话、几个字,救了多少人啊!那些拼命想要从轮回中挣脱出去,想要了解什么是离苦之道、什么是戒、什么是定的人,这里面讲得如此地清晰。有的人修了二十年,一看《广论》就放声痛哭:“要是早看到这本书,我这二十年的光阴不至于越走越远啊!”所以为什么我劝你们不要离开广论班,虽然不是法师讲的,是班长在那儿说,但他至少还会让你重复地听师父的开示,学的是《广论》啊!虽然是班长或者一些同学在讨论,但必须是《广论》一个字、一个字这样学下去的。 [33′44″]

假如你想要块金子,想要一个珍贵的东西,如果是国王和一个乞丐,分别都拥有这个珍贵的东西,你想要从国王那儿得到,但是恰巧你只能碰到乞丐呢?我不是说班长是乞丐喔,假如你恰巧遇到一个乞丐,而这个乞丐手里有你最想要的那个东西,你跟着他就能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你选择跟他还是不跟他?一定跟。不管你的身分是什么,只要跟你在一起,能拿到我最想要的东西 ,那我就拿。所以在广论班里,无论班长带研讨的水平如何,他可能不如你,但是你在这个班里,至少可以让你从一开始到最后一直保持学习进度,保持你念完书。就像小孩非得要自学、不上学,我对大家离开广论班就是那种担忧,多半学不完,半途而废。 [34′58″]

所以“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在赞美杰仁波切的同时,真的是不知道该有多么地感恩!写了这么清晰的菩提道次第,让六百年之后的我们,还能好像听到宗喀巴大师在跟我们讲法一样。因为他常常说:“末世的弟子啊,不要因为见不到我而忧伤,你们想念我的时候,就去看我写的两本道次第。”一本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一本是《密宗道次第广论》。所以我们看《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上就是亲近宗喀巴大师,就像读师父的手抄稿,和去凤山寺拜见师父、听师父说话、跟师父一起谈话是一样的。 [35′47″]

所以拜托大家,学戒也好,修定也好,千万不要离开经典的教授,再去另外找一个随便的教授来修,没有清净的依据就照着学,来世的善趣身都没有了。一生勤苦终成过失,这是修行人最惨不忍睹的悲剧,就是因为没有依照清净的传承教授修行导致的。所以“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的这个功德,将会救许许多多、无穷无尽的众生,所以要礼敬宗喀巴大师,永远追随着他,寸步不离、寸步不离!这是第八,“由修之门而无与伦比”。 [36′47″]

第九、“由行谊之门而无与伦比”。这个行谊之门主要是强调戒律。就如《青史》中所说:由于时节因缘,出现了一些在戒律上有点松散的比丘,透过宗喀巴大师的教授和他本身的修为,令戒律的正法如日中天。而且不仅仅是自己住于戒律的行为,也令他人能够行持清净的戒法,使中间及周边地区全部都变成戒律清净,这是不是无与伦比呢? [37′46″]

所以佛陀说“以戒为师”,我们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师的作法是不是这样的?以前看到一些佛教的评论家评价宗喀巴大师是改革派的先驱,实际上,仁波切说他不是改革,只是恢复戒律而已,但是外人看起来好像是改革。大家都知道黄帽派,你们有看过师父戴黄帽吗?(有。)黄帽派象征要以清净的戒律住持正法,所以师父的僧团会生生世世秉持着以清净的戒律住持教法的这个原则,所有凤山寺的法师都有这样的誓愿,比丘尼僧团也都是一样的。 [38′50″]

所以看到宗喀巴大师的这个行谊,注意喔,是指细的戒律都要如律,非常非常微细的戒律,都要一点一点地像佛在世那样老实地持守,这样的传承宗风传到今天六百年了,这种精神、这种道风,依然被学习宗喀巴大师教法的这些弟子—— 我们所信受奉行。所以学到此处的时候,为什么要学宗喀巴大师这么多无与伦比的功德?就是至尊恩师是怎么修行的,那么弟子我就要怎么修行,一步不差、一步不离,要完全清净地依照着善知识的脚步亦步亦趋,永远地跟随。 [39′55″]

第十、“由讲说之门而无与伦比”。前期的诸善知识,虽然也有讲说《二观续》、《道果》等百部论著的人,但是宗喀巴大师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能讲说《二观续》等,又能同时宣说众多教典;对于根本论主自宗的说轨,能不杂余说而讲解;所说能利益他人。具足这三个,就是不共的特法。 [40′32″]

第一点,“同时宣说众多教典”,就是讲得非常非常地广泛。第二点,“对于根本论主自宗的说轨,能不杂余说而讲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在讲龙树菩萨的教典、讲中观见的时候,他不会将无着菩萨的唯识见讲到中观见里去,因为那个论主是龙树菩萨。再一个,他也不会把跟龙树菩萨不一样的见解,杂进去说是龙树菩萨的见解,只会清晰地说龙树菩萨的见解。没有掺杂其他的见解,这叫“不杂余说而讲解”。 [41′31″]

第三,“所说能利益他人”,为什么讲说能利益他人呢?从极其清净的动机,非常地应机,还有善巧说法,广泛地具足种种譬喻等等诸多门,然后才能够利益他人。以慈悲等起心所说的法,能最广泛地利益他人。就像在《广论》里所说:“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他没有接受别人说:“你讲得真好”这样一个赞叹。为什么呢?说法的人接受又会怎样呢?你们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没有接受一个善哉?这要怎么理解呢? [42′32″]

举个譬喻:你的孩子走失了,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他了,一看他在荒地里饿得皮包骨,都不成人形了,这个时候你会赶紧先做点吃的给他。然后你那小孩吃到,就说:“哇!妈妈你煮的饭真好吃。”这个时候你会说:“啊!我煮的饭真好吃。”你会有这个心情吗?你会一直看着他说:“别大口吃,别吃太多了。你小心!这么多天没吃饭了,别吃多了,怕噎着。”你的心会一直一直在那个孩子身上,就像这个说法师的心思都在这些苦的有情。为什么为人说法?是因为别人苦才为他说法,一直关注着他。想着:“你的苦去掉了吗?你有感觉好一点吗?”心里没有一丝缝隙觉得:“啊!我在这儿美一下,我讲得真好!”没有这时间,因为完全被关注别人的心占据了,所以没有接受善哉的时间。满满地都在注视着你那个久久在外面流浪又归来的孩子,他吃得怎么样,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这就是所说能利益他人的大悲心。 [44′04″]

所以具足三者—— 同时宣说众多论典;又于根本论主自宗的说轨,能不杂余说而讲解;所说的又能利益他人,具足此三者,是不共的特法。 [44′20″]

第十一、“由辩论之门而无与伦比”。如《吉祥三地颂》说:“娴巧辩论一切诤论师,纵经百返观择尊怙语,亦复不能动摇丝毫许,具清净意。”至尊的善说,谁也不能以清净的正理而作违害,这是辩论究竟的正因。当时宗喀巴大师住世的时候,很多人心里可能也会嘀咕,不赞同他的一些说法,但是有没有人敢正面找他来辩论呢?没有人!只能心里嘀咕嘀咕。为什么?因为没法儿跟他辩论。大家也学过那一段,跟宗喀巴大师辩论的人,被辩败了什么感觉?就对宗喀巴大师五体投地,绝对不会心碎。有人辩论之后,说:“哇!你把我执持的宗毁了,我和我的宗一起玉石俱焚。”心就碎掉了。但是跟宗喀巴大师辩完之后,那个人心里好清凉,生起五体投地的崇仰心,感到欢悦。他就是这样把他的对手击败;没有敌人,只有苦难的有情。 [45′46″]

凤山寺的法师在辩论场上,也常常去想这一段。以后你们看凤山寺法师在辩论的时候,一群人冲向另一群人,像排山倒海想要把一群人都压倒一般,看起来好像要把邪宗彻底灭除那个状态。实际上,他们私下还是满好的,但是上了辩论场就是,你的宗是你的宗,我的宗是我的宗,我们要战斗到底。但是要像宗喀巴大师这样,把对方辩败,对方连痛苦都没有,还那么高兴,太高段了!要不要学?(要。)要学! [46′27″]

第十二、“由著作之门而无与伦比”。如《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说:“颇有多闻诸教法,于正理路亦勤习,内证功德不低劣,然终未达此深处(这个“此深处”是指空性),由师妙音恩善见,以悲愍心我当说。”这是杰仁波切说:“其实有很多人在教法的广闻方面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于正理路也勤勇修习,内证功德也不是很低劣,但是却遗憾地没有到达空性的最究竟处。”然后杰仁波切写到:“由于至尊恩师文殊的摄受,我了解、见到了甚深的空性,所以由悲愍心就写了《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 [47′28″]

所有的意涵,都是宗喀巴大师自己证悟了才作著述,所著述的意涵也不能驳难,就是没有一条是能被人家驳倒的。以前好像玄奘大师在印度的时候也这样,他立一个宗,就说:“如果谁能把我的宗动了,我就把我的头砍掉。”所以你想想过去的大德修行的那种精神,他的宗与命同在,是辩不倒的。由于具足诸多他人没有的特法,所以宗喀巴大师的善说能夺智者的心意,通常是云集多少多少三藏法师非常虔诚地在听。我以前去过大师闭关的一座山,大师说法坐的那一块大石头还在,说法的法座就是一块大石头,然后三藏法师云集在周围,那些法师都是席地而坐的,宗喀巴大师就在那里讲。因为具足种种特法,所以能夺智者们的心意,这是由著作之门而无与伦比。 [48′51″]

第十三、“由出生大弟子之门而无与伦比”。大家都知道克主杰、贾曹杰等等是亲传弟子,这里边列举像福称大师、妙音笑大师等等,这都是再传弟子。在《一百零八奇谭》等中,说了许多不同的总摄方式,就是对大师的弟子做不同的分类,由某一类、某一类,分类讲说他们的史迹,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广传》。 [49′23″]

第十四、“由建立事业之门而无与伦比”。就像在《噶当宝籍》中所授记,无论显密讲修,讲论著、闻思修,任何方面都现前成就了伟大事业。这个《噶当宝籍》据说有点古奥,很难翻译。是阿底峡尊者和种敦巴尊者合着的,分噶当派的父法、噶当派的子法;父法里面有论,有几十篇,子法里边主要是本生,据说是种敦巴尊者讲他自己的本生。大家都知道种敦巴尊者是观世音化现,这个在经典里有记载。当时阿底峡尊者让他不要老藏着自己的功德,显现一下,他就突然变出观世音的样子,身生千手千眼,是千手观音啊!然后周围的人就被吓到了,说:“哇!果然是观世音菩萨。” [50′34″]

我就祈请凤山寺的法师们把这个《噶当宝籍》翻译过来,希望你们可以听一听。那里边的故事比什么都好听!就是你不想吃饭、不想睡觉,就想连着听下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就那种程度。我非常想让你们也听到。但是谈到译本就要很严肃了,因为它要流传下去。所以大家还是好好地祈请吧!希望法师们把它译出来,很难译。 [51′08″]

第十五、“总合而无与伦比”。在这里面我也想讲一下,实际上宗喀巴大师最了不起的一点,他不是以一个地上菩萨的身分来开展这些事业的,是以凡夫相行佛事业。大师住世六十余载,可是却有宗喀巴大师的教法,传衍得如此地广、如此地深。所以如五世胜王所说:“稀有行传具足清净戒,宏伟佛子行之大志力,行胜空乐二次第瑜伽,愿能值遇善慧胜者教。”所以宗喀巴大师是有他的教法流传下来的。“稀有”,这是一个无与伦比。 [52′24″]

在一一的无与伦比之中,虽然都各自有各自的正理,但是最究竟的则是:“杰仁波切有法”,这是辩论格式。“于彼谁亦不可匹敌”。为什么?“因尊持凡夫相而行佛事业故”,用凡夫相行佛的事业。“其如授记而行佛事业,以行佛最胜事业”。什么事业呢?“转法轮事业故”。对于这些,用譬喻来显示的话,虽然也可以说,就像诸天中的大梵天、人中的转轮王,但一切智克主杰则说:“一切世界依怙汝!”乃至“唯佛堪与数较量。”您就是跟佛一样的!说是:“一切世界中的依怙您啊!”有没有发现,克主杰尊者对宗喀巴大师的赞文总是那么充满情感,每一个祈祷、每一个赞叹都会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 [53′50″]

再结语一下,如果从修持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宗派的行者,能得各自开派祖师、持派传轨师和本尊等的加持趣入相续,是至极重要的!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至尊的加持,于相续中能够得到至尊的加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54′35″]

所以有一位叫至尊吉美汪波—— 无畏王,就是二世嘉木样大师,他写了一个很美的偈颂。他说:“三宝功德大悲云,降不降洒加持雨,应问相续善海中,胜解恭敬海龙王。”三宝功德就像大悲的云朵一样,能不能降下加持的甘露雨,要问谁呢?要问各自祈求者、修行者心续的善海里边,那个胜解恭敬的龙王答不答应,是不是那么胜解恭敬?如果他是那样的,佛菩萨的加持雨马上就降下来。就是说,你有几分虔诚,就会降下几分的甘露雨。 [55′42″]

归根究底即是信和敬,所以应当于座上如法威仪而坐,以加行六法为前行,用根本心观缘,于十五种无等,以教理喻三者作思惟而修习猛利信敬。这个“根本心”实际上就是指我们的意根。平常没有修为的人的意根常常被什么根拖着走?眼、耳、鼻、舌、身,就被这些东西拖着走,意很难得专注。但是一定要用这个意来缘到前面讲的这十五种“无与伦比”,要修信,修信才会降下加持的法雨。所以从最初发心,中积资粮,最后成佛的一切缘起,都必须依着上师而结合连接,然后才能够起修。从起修到中间、到最后,都不能离开善知识的加持。 [57′10″]

会觉得难吗?你们的心在那种敬意中,看起来都很寂静、很调柔。如果现在你们能看到自己的脸,你们回家会高兴很久。用向日葵、用莲花比喻你们都可以,全部都很纯净,像孩子一样。 [57′52″]

到此处,这十五种“无等”就讲完了。接下去会有:二、“宗喀巴大师”的意涵,三、“所著”的意涵,四、“菩提”的意涵,五、“道次第”的意涵,六、“能诠所诠二者的广大”的意涵等等,接下去还有这么多,但今天就讲到这里。不知道诸位会不会觉得难?应该还可以吧?以后一定会出书,你们会得到这个译稿,但是我希望你们可以一遍一遍、一遍一遍地仔细看。而且那天我们已经决定还要有语译,所谓的语译是白话,前面有古文,后面有白话。但绝对不敢只用白话,因为经典都是用古文,这样的话古文就没法传持下去,这是很危险的。 [58′58″]

《四家合注》的第一节课,第一章讲完了。谢谢!希望大家心续里那个善海中的海龙王早一点呼风唤雨。想必大家一定一点也不饿,但是还是吃点人间的饭吧!希望今天中餐特别、特别香。希望以后你们每一餐吃饭都很香、睡得也很甜、学习经论又很精进、在家里又行善法。班里一定会行善法,在家里也要行善法。记住我说的:回家不要造恶业,要学会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怎么获得呢?一定要多多地听闻。我对大家承诺的,讲完一盘就传给你们,这一次一定不会失误的。所以一定会持续,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你是广论班的同学,一定会听到《四家合注》的,所以请大家好好地期待。 [1:00′43″]

愿我们学《广论》的这些大班永远地学下去,生生世世学下去。记住!师父说:我们这群人不能散,绝对不能散!一定要坚持下去!

开示日期: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