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第八讲

字体大小: 大+ 小 -

皈敬颂 3

偶一获此有暇十圆满,最极难得速灭如实知,不为现世无义所散动,愿取具义心要求加持。

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偶一”,是非常偶然的,不是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得到,所以它是最极难得。这个暇满难得的那些因在《广论》里学过,最极难得却又速灭,非常迅速地消失,对这一点我们是否如实地知道,就是最极难得却又如此迅速地过去?那么,我们在这个最极难得而又如此迅速过去的暇满如意宝人身中,最重要的是:不要为现世那些无意义的事情散动我们的心,应该专注于——愿取具义心要求加持。 [01′23″]

那么在人的一生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是心要?一定要为我们的现世和来生带来最大的利益,就是要让我们的生命逐步地离苦、逐步地得到快乐,甚至究竟地离苦、究竟地得到快乐,这就是“具义”。那么怎样能够知道人生在世,在这难得易失的暇满人身当中,最具义的那一点到底是什么?一定要透过听闻佛法,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完成对人生宗旨最无误的取舍。 [02′20″]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来趣入听闻佛法呢?大家知道有开共下、共中和不共上士,这都是在于趣入佛法的发心,所以在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典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大乘的发心。这个大乘的发心都是看见我的苦,思及别人的苦,比如我们自己是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先不说老苦,说病苦,这里面有没病过的人吗?有没看过病人的人吗?只是病苦这一项,就可以吓倒一个可以喝退三军、像张飞那样最猛的人,他什么都不怕,一提到病就发抖了,一声喝退三军,但是他没法对付病苦。所以病来如山倒,我们就是那大山下压着的小草,彻底没办法。为什么病这么痛苦?业啊! [03′34″]

然后病和老后面,还要跟着死苦。我们在这一生中,有挚爱的亲人、有很多兴趣和爱好,比如说蓝天、绿草、诗篇、音乐,都是我们喜欢的。可是病苦一来,什么美食完全都没有味道,什么难吃要吃什么,什么好吃就不能吃什么。你必须要像囚犯一样被关在一个地方打针、吃药,这还是能救得了的病,救不了的病就只能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那样的时刻,对所有的生命都是非常残忍的,而且要经历那样的时刻走向死亡。这真的是整个生命界的浩劫,就是生老病死苦! [04′34″]

面对这样的痛苦,我们是永远逆来顺受地忍耐,还是去寻觅解决生老病死的办法?所以大觉世尊就对生、老、病、死,乃至爱别离、怨憎会苦等等这些人生的痛楚,直接说不!我不要这些苦。这些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我永远都不能去除的,苦有苦因,把苦因去掉,生死就可以消除,病也可以彻底没有。试想,如果没有佛陀给我们开示这样一条路,谁想有一天会到无死的国度、会有一个地方没有死亡吗?我们这样鲜活的生命,还有挚爱的这些亲友,真的可以到达一个没有生老病死的地方吗?我们是不敢想的,但是大觉世尊实践了所有的人类、所有生命的梦想,彻底地摆脱轮回对生命的这种很残忍的束缚。 [05′50″]

大家不是看到一个十二因缘图吗?那有一个阎罗死主,很多的生命都是咬在他的嘴里,合起来生命就终止了,但是他什么时候合起来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生死不想则已,一想,痛何以形容啊!这样的痛怎么来解决?有没有一个医王可以医治这样的痛?有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解释这样的痛?甚至有没有一种药可以终止这样的痛?所以在典籍里就有一个《空性药剂》,它彻底医治的是生老病死的这个顽疾,证悟了空性就到达了无死的国度。 [06′46″]

大觉世尊对这个人类和所有生命界终极的难题上,做了最勇悍的探索,他不屈服于无解,他用他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彻底的探索,也得到了最究竟的答案。他得到这些之后,返回来告诉我们如何解脱生老病死苦。在所有的佛典中都是这样宣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如此。佛陀的这样一颗心,不仅仅他自己要摆脱生老病死苦,他是看到所有跟他一样的人都有这种痛苦,所以才去成佛。那么我们在接受佛陀教法的时候,也要用一个相似他当初的心,才会有“相应”两个字,所以一定要用一个大乘发心的动机来听闻《四家合注》。就是我和一切如母有情都沉沦在生死苦海中,如何能令这个苦海枯竭、能令生老病死苦彻底消亡?那么一定要来听闻佛法、证悟空性。我为什么要听闻?就是为了所有的如母有情,都能够最彻底、最究竟地远离生老病死所有的痛苦,为了这个目标,我必须速疾地证得佛果,以慰天下苍生。要用这样的一个动机,来听闻《四家合注》。 [08′35″]

其次于诸传承上师中,最初皈敬教主者:以﹝俱胝者,谓不可计数或数中绝顶,因梵语俱胝亦可释为绝顶,如《俱胝耳本生》所说,俗语中不可计数亦可得俱胝之名,此中亦即指此。﹞﹝圆满者,功德也,此指身等。﹞妙善之二资粮所生所积聚故,或宣法音故,名之为果位之身,为相好所庄严,观之不厌。成满现前究竟所欲求义,故为成满无际无边从前趣生于后,故名众生。﹞希愿应上中下三机开示应机之法,故仅一语,亦为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韵音。如实俱时观见一切﹝无遗故为无余。﹞﹝心所了达故名所知。﹞由诠身语意功德之门,杰喇嘛至诚恭敬,于是生于释迦,谓强力或勇猛种族。种性中之二足尊主以身分之尊胜处稽首礼谓以三门恭敬顶礼。

(请参见《四家合注白话校注集》第一册第67页)

今天接着上节课讲的〈皈敬颂〉。〈皈敬颂〉的第一偈大家可以试着背给我听听吗?(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很好! [09′11″]

上节课讲到“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今天讲“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这个是赞美佛陀身语意的“意”功德。如实观见一切,一切“所知”。没有遗漏叫“无余”。“所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所了达。所有的所知就是心所证达、心能够明白的,所以心所了达叫所知。佛陀对一切所知都能够彻底无遗地了达;而且俱时,一剎那间了解所有的一切,不分先了解什么、再了解什么、后了解什么,而是一时间了解所有的一切,佛陀的意功德具有这样的一个智慧。 [10′30″]

前边所说的身语意三功德,尊敬的杰仁波切,至诚恭敬于释迦佛稽首礼。“释迦”代表强而有力或勇猛的种族,“释迦尊主”,是非常尊贵的种姓。“稽首礼”,就是以我们身体最尊贵的头去顶礼——以三门至诚恭敬顶礼释迦佛。这是赞美佛陀身语意的功德,以至诚恭敬的心顶礼释迦牟尼佛。 [11′28″]

第一个偈颂按照《四家合注》这样讲完,我再给大家讲还有一位善知识的解释,大家可以认真听一听。“俱胝圆满妙善”等:意乐圆满就是大悲心,加行圆满就是证无我慧——二资粮;赐予现前的增上生叫作“善”,赐予究竟的决定胜叫作“妙”。然后“所知”,如《父子相见经》中说:“所知就是世俗和胜义二谛。”“无余”即是这两者不是分别趣入,而是同时现前证见,就是佛陀剎那间同时现前证得世俗与胜义谛。至于什么是世俗和胜义谛,这个大家以后可以慢慢学。 [12′32″]

还有一位大师说:一切支分都“圆满”,体性是“善”的,它的果是殊“妙”的。所谓“成满众生希愿”,是显示以欲乐成满一切众生希愿这样的意乐圆满作为前行。还有一位格西说:具足一切的“妙”品,就是所有的美妙的东西全部聚集在一起,这是赞美佛陀的身功德。所以遍智妙音笑大师说:是果位的时候一切圆满的生源处。所谓的妙善是指深广道,这个深广道是由菩提心出生的,所以叫作“善”。然后出生无上的果位是指佛果,太不可思议了,所以称为“妙”。另外善和妙又有一种解释,就是初中后三善——最初发心,中集资粮,后成等正觉都是善妙的,所以叫“妙”。 [14′00″]

谈到初中后这三点,稍稍考虑我们对一件事、对一个人的初中后,反思一下。我们对一个人有的时候初是好的;中呢?温度慢慢降低;后呢?成仇了,吵架。很多悲惨故事都是很好的开始,很不好的结局。所以中间不怎么好、后面也不怎么好,初到底好不好呢?就值得存疑。如果最初那么好,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到中间,又没能够坚持到最后?这件事非常值得探索;但是佛陀初中后的发心都是如此地善妙。 [15′34″]

“俱胝”就是不可思议地多,初句“俱胝圆满妙善”开示“因”,次句开示“作业”,第三句开示“体性”。所以,注意!到这个部分有点难以理解——实际上每一句都可以结合身语意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语”、俱胝圆满妙善所生“意”;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意”;如实观见一切所知“身”、如实观见一切所知“语”。 [15′50″]

大家想想,身语意三都可以这样赞美,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在《不可思议秘密经》中说:“如来相好亦观见一切。”就是他用相好就可以看到一切。在《解释名词论》中又说:“如果结合于『意』是没有不顺的,但是如果观见无余所知『身”、观见所知『语”,这又怎么合理呢?”怎么能用身去看见、用语言去看见?这怎么能够合理呢? [16′28″]

但是在《文殊真实名经》中也有说:“发亦炽金刚”,所谓如来的“发”,这个“亦”字也可以涉及了一切身分,“金刚”就是无二的智慧,所以这个智慧现为发等身体的支分之相,但是这些支分都能行手、足、头、口的事业。能反应过来吗?手可以看书吗?手可以认识大家吗?佛陀是可以的。眼睛可以思考吗?可以的。语有身的功德,身有语的功德,意有身的功德,他是无碍的功德,所以叫不可思议。一一支分都能行手、足、头、口的事业,所以又说一切都是足,因为全部都能行。又能够行观视、能看的事业,所以又可以说一切都是眼。可以用头发看、可以用耳朵看、可以用手看。大家看到我们的度母像,有七眼度母,对吧?其实她手上有眼睛,是可以看东西的。 [17′55″]

他的眼等又能听,所以一切都是耳朵,有耳朵的功用。在《胜乐根本续》中说:“一切皆具手与足,一切皆具眼手口,一切皆具耳,于世间遍覆所有而安住。”同样地赞美佛陀身语意的功德无碍地展现。还有一本经典叫《发起信力手印经》,说:“文殊,如来一切于彼悉能现见,谓十方一切广博世界中,有情死殁、受生,转生善恶趣,如来悉见。”说:文殊,佛陀能够看到十方一切世界里,所有的有情是怎么受生、怎么死亡,又是怎么生善趣、又是怎么生恶趣,他全部都知道。 [18′59″]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医院里,医生会有一本看病簿,那上面记着谁入院了、谁生病了、谁怎么样了很多事情。佛陀没有那本簿,但他可以一下子了知所有的有情是怎么生、怎么死、怎么生善趣、怎么生恶趣,这是不可思议的智慧。经典里记载的,佛是不诳语者,不说假话的。大家可以透过以后的闻思修慢慢建立信心,想方设法去了解。 [19′34″]

“顶髻亦尔,悉能观见。”就是如来的头发可以观见一切。“白毫亦尔”,如来的白毫相亦尔,都能观见。“如是一一妙相亦能观见,一一随好亦能观见,如是一一毛孔亦能观见。”毛孔,可以当眼睛用。“如是十方一切广博世界中,有情死殁、受生、转生善恶趣等,于一切时,悉能俱见。”全部都能看见。而且他不是一会儿看见、一会儿看不见,视力好的时候很清楚、视力不好就不太清楚,他是一切时处都可以看到的,没有功能稳不稳定的问题。比如说有电、有灯我们就能看见,把灯一关我们都不知道谁是谁了;他不受这些控制,是彻底地自在。所以“一一妙相若能观见,则语也能观见”,因为“若一一妙相能观见,则妙相中的梵音声,随好中的柔和语”,这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一,也就又“必须能观见”。 [20′47″]

但是这里有一个抉择,大家听一听。“虽然承许佛的身语与智慧同一体性”,智慧就是心意的意思,或者说“是智慧体性的色法”——等以后你们学五大论就知道怎么会有色法这回事——“但却非承许为智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承许观见一切诸法的佛的身语为智慧,是因为佛陀的身语虽然能够观见一切诸法,但是它还是色法,不是心法。还是有一个这样的抉择。等以后你们学五大论就会对这个很明白了。因为能够观视、证达一切诸法,未必就是心识。 [21′43″]

所以对于佛陀身语意的秘密功德不可思议,应该说很难理解。很难理解所以要依着教量而修信心,后面有四个字“至极重要”!不要一听,听不懂马上就开始否定,要根据教言去修信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意思就是,只要大家继续学,到后来可能慢慢就可以理解了。其实佛法不怕你怀疑,有的时候你有多大的怀疑去探索,最终你会获得多深的信心,真的! [22′27″]

这里有个例子,就是章嘉若比多杰,这位大德在年老的时候校对经典。大家都知道,校对得用眼睛看吧?章嘉活佛不用眼睛看,他是这样校对的喔!这是经典记载,他是闭着眼睛用手指指着经文校对经典,两本这样用手指校对,所以也应该类似于这样。而且大家都知道,在《般若经》里看到佛陀常常放光,佛陀也以放光来说法。 [23′20″]

像这点也有一个往昔的事例,这是一位班禅贝丹耶谢讲的故事。说为了调伏南方金地的迦毗罗王,佛陀示现了转轮圣王的装束,变成一个最了不起的大转轮圣王。而且以射箭的光芒,令国王相续之中于预流等四果辗转增上。就是让那个国王证果,生起了不同增广智慧殊胜的领解,最后还令这个国王出家了。一般佛在经典里让人出家都说:“善来比丘”,然后“须发自落,袈裟自然着身。”这个我们在动画世界里常常看到,但是佛经里确实这样记载的。非常期待有一天站在佛面前,佛叫我“善来比丘”,我终于可以出家了。 [24′27″]

我给大家讲一下佛陀变成转轮圣王的故事,在《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里,说当时有一个边疆的国王叫迦毗罗,派使臣前往六大城中的所有国王面前,特别是波斯匿王之前,发信通知说:“限你们七天中内前来见我,如果不来的话,我将派大军毁灭你们国土。”很跋扈喔!然后那个使臣就去其他五个大国传话了。 [25′23″] 

大家想一想,如果这封信到了这五个国家的国王眼前,会心生恐怖啊!因为如果不马上见他就来灭国了,那肯定结论是马上去见他。见他又会发生什么呢?这五个国家的国王肯定连夜开会,就大概不能休息了。他们一起来到舍卫城波斯匿王前通知这个消息,共同商议对策。然后想想也没什么办法。他们太幸运了,因为那个时候有佛,就说:“啊!我们六个国王一起去求佛,看佛有什么办法;不然就来毁灭我们国土了。”所以大家就一起来到佛世尊前禀告了这一件事情,佛世尊就吩咐这几个王说:“那你叫那个使臣来见我吧!”就是那个送信的使臣。 [26′25″]

然后波斯匿王等这几个国王就去对那个使臣说:“这里除了我们这六个王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王,他比我们尊胜很多,叫幻化大王,你要先去见他。”就是要先把你的战书献给他,才能收服我们这些小的意思。这个使臣一听,“还有一个幻化大王?那我要赶快去会一会。”所以他就到了祇园精舍——佛陀驻锡的地方。这个时候佛世尊就不是一身袈裟了,他穿着转轮圣王的服装,可能是绚烂威严至极! [27′16″]

释迦佛坐在宝座上,这个使臣就把信呈在座前。这个时候幻化大王就将这封信扔下来,用脚这样踩一下,对那个来使说:“我是统领四大部洲的大王,你那个蠢王为什么不听命令?你回去传我的这个命令叫他照办,七天之内来见我,如果不来依法惩治!”这样下令之后那个使臣说:“喔,还有更猛的!”然后就赶快逃走,去告诉他那个很威风的国王。那个迦毗罗王一听说让他七天来见,因为不知道这幻化大王是什么人,想想还是来见吧! [28′18″]

所以迦毗罗王随即来到了舍卫城,所有中印度的国王都去迎接他了,这个国王是非常威风的。但是都去迎接他了之后,他心里可能也不是滋味,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命令他来,所以就来到了祇园。那个时候佛陀把祇园幻变成像天宫那样的美妙庄严,身着转轮圣王装安住其中,尊敬的大目犍连尊者也居然变成了转轮王的大臣。迦毗罗王一见幻化大王,心里就想:“这王的容貌的确是比我超胜,但能有多大的力量?得试试这个所谓幻化大王的力量。” [29′23″]

他这样想完之后,帝释天居然就装成车夫来了,穿着车夫的装束,运来了一把帝释弓。这把弓来了之后,大家就抬着把它交给大臣,然后大臣就奉了国王的命令把它交给这个很威风的王,说:“你去把这个弓抬起来。”结果他抬不动。我们可以想象释迦佛变成转轮圣王坐在这里,那个很威风的王拿弓都拿不动。然后转轮圣王就把这个弓轻松拿过来了,第一轮,幻化大王胜!因为拿得动弓,那个王拿不动。 [30′15″]

接下来就比第二轮,现在应该是那个很威风的王要拉弓吧!拿不动要拉弓可能有点困难,所以可能不比就失败了,肯定没法拉,因为放在桌上这样拉吗?所以他第二轮可能只能弃权吧!结果佛陀就把弓拿起来,用小指头“唰!”拉开了。这个时候幻化大王——有四个字叫“望空拉弓”,可能是很具画面感的,用小指头“唰!”就把一个天上的弓拉开了。拉开之后,地就开始晃动,我在想可能是一种美妙的震动。这个时候他就射出一箭,这一支箭穿过了七重铁鼓,而且幻变为五支箭,从五个箭端都放出了无量光明,一一光明的前端都出现了一个转轮圣王。那个画面,想一下。你想想那个王现在什么表情?而且出现了这些光明都在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发出了赞颂还有说法的声音。 [32′05″]

这个时候,迦毗罗王以为他是所有国王里最有力气的那个骄慢,立刻都没有了,这里面写四个字叫“顿时息灭”,一点不剩地息灭。所以他就感叹:“我不应该这样傲慢,不应该这样想!”佛陀一看没有慢心了,接着做什么呢?我们平常把别人比胜了会说:“啊,我胜利了!”佛陀不是这样,一看对方的慢心没有了,赶快为他说法,对他宣说了适合根机的教法,因此他获得见道,就是现证空性了。这个时候佛陀世尊又变成了本来的样子,迦毗罗王还有他的臣子们一万八千人一同出家——随喜一下,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都称为“大迦毗罗”。就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国王后来成了比丘、阿罗汉,还有他的臣子都出家,我估计送信那个人也出家了吧! [33′20″]

所以后来,大凡智者都知道转轮王调伏了迦毗罗王,实际上就是世尊调伏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国王。这就是前面讲的,光明亦能说法的典故。 [33′36″]

在《四家合注》里还有一段解释,它出自〈礼赞决疑〉,我再把第二段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礼赞决疑〉虽然是称赞佛陀的身功德,但是它不是接在佛的身功德后面,而是另起一段,是语王大师写的。 [34′01″]

初偈正显之身,即能仁身。总体而言,成就能仁身之福德,不可度量,如是成就身分相好之福,亦复不可度量。然若略摄成就相好之理而言,则如《宝鬘论》所说,成就声闻独觉安乐之福,更翻十倍,方得成就能仁一毛孔;成就一切毛孔福德,更翻百倍,方得成就一随好;成就一切随好福德,更翻百倍,方得成就白毫、顶髻以外诸余妙相;成就此诸相好的福德,更翻千倍,方得成就白毫相;成就此之福德,翻十万倍,方得成就顶髻相。说此即是“俱胝圆满妙善所生”之义。

(请参见《四家合注白话校注集》第一册第75页)

我稍稍解释一下,“初偈正显之身”就是能仁身,“能仁”就是指释迦佛,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为什么称能仁呢?由于能够守护三业,寂静调伏,远离违品,所以称为能仁。我们想要不发脾气的时候就会发、不贪瞋痴的时候就会贪,这个身语意三业实在是很难守护,所以我们要赶快学着去守护。 [35′47″]

下面就解释“相好”,“总体而言,成就能仁身之福德,不可度量,如是成就身分相好之福,亦复不可度量。”为什么形容佛身会用“相好”这两个字?“相”为佛陀肉身所具足特殊的容貌之中显而易见的,可以分为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个“相”可以理解为显而易见,就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三十二相;那么这个“好”为佛肉身形妙之微细难见,就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好,有八十种。所以两个并称叫“相好”,为佛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形好。 [36′55″]

转轮圣王——刚刚佛陀示现那个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可是八十种好,则仅是佛菩萨才有的。佛在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这个相好怎么才能得来呢?要一百大劫修相好。算了一下,一大劫是十二亿七千九百八十四万年。那么百大劫间修相好,你可以想象,佛陀这个相好得来,是用多么漫长的修行时间、一点点地集聚的,所以叫“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这么长的时间,故于此生成就了佛陀的时候,他成就了相好。 [37′52″]

在《大智度论》里也有一个疑问:若说八十随形好,为什么不都叫“相”就好了,为什么还叫“好”?回答这个问题,“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已经把小的包括了。“相粗而好细”,“相”是粗、可以看到的,“好”是比较细腻的。“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可以看到三十二相,但是“好则难见”,不容易见。“又相者,余人共得”,很多人都是可以的,但是好就会有共和不共,所以一定要分相、好,两者要别说。依照这个,我们可以知道: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前面说百劫修相好,但释迦佛在菩萨的时候,非常地精进而超过了九大劫。所以他是多少劫修成的圆满相好?九十一劫就修成了圆满相好。 [39′18″]

《瑜伽师地论》中也说:“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在如来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就达到了一个顶极的圆满。刚才讲的那一段是修相好的一个次第。 [40′00″]

所以比如说第一个偈子它所阐述佛陀的身,总体说来,要成就能仁身的福德,是俱胝无法度量的。到底用多少善行,修成了如此美妙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无穷大的、不可称数的,所以叫“俱胝”;同样地,要成就佛陀身体各部分相好的福德,到底用多少的善行成就也是算不出来的。但如果要简略地说明修成相好所需要的福德量,总得有个大概的量的话,那就像《宝鬘论》中所说的:成就声闻、独觉安乐的福德,再乘以十倍,能成就能仁的一毛孔。 [41′05″]

我解释一下“声闻”、“独觉”。“声闻”就是小乘的行者,从他人听到了教授,自己真实地修行,然后在最后有的时候,他必须在师长座前听法才能断尽烦恼。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他会有一个很微妙的小动作,就是会出声告诉别人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叫声闻。我们听了这个不要回去乱试喔!小心,造大妄语业。“独觉”也是小乘行者,在最后有的时候,他不需要在师长座前闻法,就靠着前面学习的,仅仅看见白骨等因缘,便能思惟十二缘起流转还灭的道理,然后他就独自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称为独觉。 [42′10″]

刚才是说成就一切声闻、独觉安乐的福德,再乘以十倍,才是佛陀的一毛孔,那么大的量喔!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成就能仁一切毛孔的福德,再乘以一百倍,是一个随形好,佛陀有八十随形好。成就一切随形好的福德,再乘以一百倍,才能成就除了白毫相和顶髻相以外的其他妙相。成就这些相好的福德,再乘以一千倍就是白毫相。那么佛陀的“白毫相”到底是什么样呢?白毫是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相,生于佛陀的眉间,极为柔软,平常是右旋卷曲,白毫的尾端朝上,长可达两、三肘长,还有人说是一丈五尺,那就更长。大小如庵摩罗果,它状似银卵,它肯定是卷起来的时候像银色的卵一样。白毫朝上,想一下,很美的喔!佛说法的时候,就从眉间白毫放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广利有情。我们哪有一盏灯能够照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它的光明能够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44′16″]

《金鬘论》中引《贤劫经》的说法:菩萨勤修施、戒、忍、进、定、慧六度,所以成佛的时候,白毫相依次具有白色、右旋、庄严无比、修长、卷曲美妙,还有放光,六种功德。这是白毫相。 [44′48″]

刚才讲到成就这些相好的福德,乘以一千倍才成为一个白毫相;成就这样的福德,再乘以十万倍才成就一个顶髻相。所以上师们说,这就是“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的意涵。那么这个“顶髻”,是指佛陀的头发柔软庄严,也是在头顶右旋而形成的一个相好。在《广大游戏经》中说:怎么样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相好呢?菩萨长时顶礼父母、顶礼沙门——就是出家人、顶礼婆罗门——尊贵的人、尊长等,这是无见顶相、顶髻相的因。我再说一遍,长时顶礼父母、出家人、婆罗门、尊长,以及说诚实语、布施花鬘等物给贫苦无依的乞讨者,所以成佛时具足无见顶相。为什么称为“无见顶”?是因为平时众人看见佛的顶髻只有四指高,持力菩萨想要观察佛的顶髻究竟有多高,因此运用神变飞过了上方无边的世界后,仍然无法看到佛陀顶髻的顶端,所以叫无见顶。 [46′40″]

差不多讲完了,我再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刚才讲到释迦佛用了九十一劫修成了相好,他那九劫是怎么穿越的,你们想要知道吗?所有的佛陀都用百大劫,为什么我们释迦牟尼佛用九十一劫就修成了?这里给大家讲出自《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的一个故事,是第一百七十七个。说:这样的相好、异熟的业要经过几时才能修习圆满呢?大多都是要经百大劫,唯除释迦菩萨,以释迦菩萨极精进故超越九大劫。他太精进了,所以提前修成相好。但经九十一劫修习圆满,便得了无上正等菩提。 [47′58″]

那么这个事是怎么发生的,怎么超越了九大劫呢?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叫弗沙佛,有两个菩萨弟子在勤修梵行。这两个著名的弟子,一位就是释迦菩萨,一位就是弥勒菩萨。这个时候弗沙佛就观察两个弟子,看一看谁能够善根最先熟、最先成佛。他看了一下,就真实地了解应该是弥勒菩萨先成,释迦菩萨后成。后来又观察这两个大士带领这些弟子们,谁的根先熟呢?结果一观察发现是反的,释迦菩萨的所化机会先熟,然后弥勒菩萨的所化机会后熟。 [49′08″]

他看完了之后就在心里想:“我今天应该帮他们一下,怎么样让这个机缘能够成熟。”想了想:是先让他那两个弟子中的老师成熟,还是让他的弟子成熟呢?想了一下,令一个人速熟是很容易的,众人之心则难可医治,就是很多人的话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这个是佛陀想的,好亲切喔!作是念已,就告诉释迦菩萨,说:“我要去游山了,你可以随我去。”这个时候弗沙佛取了他的比丘坐具“尼师坛”就先走了,然后到山上了。 [50′06″]

到了山上之后,他就进入一个琉璃的龛里,把他的坐具铺好,结双跏趺,然后进入了火光定,经七昼夜——七天七夜受妙喜乐,难以想象的喜乐,威光炽燃。他自己这样坐在琉璃的龛里入定了,但他那释迦菩萨弟子在找师父,师父上山不见了,大家想想那种感觉。结果到处找、找不到,到处找、一直找不到,急切的心情,这里面有四个字叫“如犊求母”,就像小牛找牠妈妈一样。你们有看过吗?大多数没看过吧! [50′58″]

我有一次看过,听说放生园里有一头牛生小牛了,我就去看望牠。发现牠们母子是被分开在两个房间,这个房间是小牛,母子俩隔一堵墙,那个牛妈妈就在墙的那一面,一直用嘴去闻小牛,小牛就在这边来回跑,牠俩就隔着墙一直那样痛苦。我看到了这一幕就去问:“为什么你们要把牠们俩分开?这是谁在养牛?”就把那个替我们养牛的,据说是一个计算机博士找来。结果匆匆就来了一个养牛的,我说:“为什么要把牛妈妈和小牛分开,让牠这么痛苦?”他就“啊!啊!”很惊慌。他说:“医生说牛妈妈的乳汁是有毒的,不能给小牛吃,否则小牛会生病。”“有这样的事吗?”他说:“有的!兽医说的。”“已经隔几天了?”他说:“好像隔一、两天了。”我说:“那永远都不能吃吗?”然后那个博士说:“老师,我给您拿一瓶牛奶,您可以喂小牛。”他贿赂我,我一听,有这样的机会也行,就没再管他,拿着那个奶瓶去喂小牛。 [52′30″]

哇!那只小牛瞪着眼睛这样看着我,好像说:“不让我见妈妈,给我吃这个破东西!”很不高兴,瞪着我,还用脚在地上踩,就是那种示威。好像羊和牛发怒都这样用脚踩,还有松鼠也是这样。我曾经看到松鼠在葡萄架上发威,这样来回跑,牠对我示威:“这个葡萄架已经归我所有了,你不要进来摘葡萄。”后来我就半跪下来喂那小牛,说:“你这么可怜,刚出生就跟妈妈分开了,我喂你一点牛奶,你好好吃、别发脾气,过几天就出去了。”后来那小牛想了想,可能还是很饥渴吧!就过来把那罐牛奶喝了,之后牠饱了,但是依然在屋子里来回跑,一定要找牠妈妈。所以我看到这“如犊求母”的心理,牠那种很想要见牠妈妈的感觉,真的让你在旁边看了很揪心。所以经典这四个字很传神啊!“如犊求母”就形容一个弟子在找师父的那种心情。 [53′50″]

辗转找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他师父入定的那个琉璃龛前,忽然看到弗沙佛威仪端肃,光明照耀。一看到这个,因地的释迦佛专诚恳发、喜欢不堪,就是已经不能自已地产生一种强烈、难以想象的欢喜和虔诚。注意哦!注意这个瞬间,他跑跑突然看到他的师父入定,所以这只脚还没有落下,是抬着的,突然看到他师父!这个时候他抬着脚,就看着那尊佛陀的尊颜,目不暂舍七天七夜,以一偈赞佛。那一偈著名的偈子是什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因地的释迦佛就抬着这一只脚,还没来得及落下来,看着那个佛陀入定的样子,就这个偈子一直赞、一直赞,赞了七天七夜。就是因为赞七天七夜他的这个佛陀,所以超越了九劫。不可思议喔!所以他在慈氏前先成佛,比弥勒菩萨先成佛,就是因为七天七夜赞佛。 [55′43″]

有人就是喜欢提问,不过好像经典里都有记载着提问:七天七夜为什么只念一个偈子?我们看到这时候,通常还没现起这疑问,有人就问:“七天七夜那么了不起的菩萨,他可以换很多偈子念,为什么只念一个偈子?”你们有这疑问吗?然后这里面有个回答说:贵心思不贵言多,菩萨当时他是思愿胜,所以没有重视文颂。还有说:这里有可能是菩萨深畏散乱,害怕散乱,一直念一个偈子。总之,他得到了一心流注,所以菩萨的心能无厌倦地在一个偈颂上数数发起胜思愿,每念一遍应该都是不一样,可以想象吧!不然怎么可能单脚站七天七夜。注意喔!他没眨眼睛。现在练一练不眨眼睛看能撑多久,马上就眨了,不要说七天七夜。能不眨眼睛入“吉尼斯大全”的能撑多久?七天七夜单脚赞佛一个偈子,他目不交睫,心中的赞美不断,所以他就超越九大劫,比弥勒菩萨先成佛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很笨,你的同班同学都比你很厉害,嫉妒有用吗?赶快想个办法超越他。 [57′23″]

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奇怪!为什么释迦菩萨的弟子会先成熟,弥勒菩萨的弟子是后成熟,他这两个是反的呢?这里面说,因为慈氏菩萨多自饶益、少饶益他,多成熟自己的善根;但是释迦菩萨是多饶益他、少饶益自,所以他的弟子会呈现这样一个状况。所以果报也会出现,释迦菩萨的上师佛给他这样一个示现。 [58′03″]

希望大家好好地努力,今天所讲的佛陀的功德,还是我们所知的、用现在所能比量的去想象一点点而已。实际上佛陀到底是用怎样的难行苦行,成就了这么不可思议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还是要大家在广论班里认真地学习,甚至以后学习五大论、学习显密的教典,在浩瀚的经典之中透过教言量,去揣度、比量、去想象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身语意功德。 [58′46″]

不过从今天开始我希望大家产生一种感觉,因为所有的佛陀在一时间,可以知道我们所有的心念和行为,所以不用想你在想念佛陀的时候佛陀不知道;你在希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救救我的痛苦,可是观世音菩萨不知道,不会有这种事情!只不过是自己可能修的量不够、虔诚不够,够了之后一定会产生改变生命的伟大力量。 [59′19″]

像释迦佛他自己的修行,居然以七天七夜的时间越过了九大劫,多少亿万年的时间七天七夜就完成了。所以佛陀也正是以这样一个示现告诉我们,在拥有人身的这个短暂时间里,我们可能作出超越多少劫的事情。所以大家千万要好好珍惜自己所获得的这个人身,善待自己,也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千万要好好地珍惜自己这个能对上师三宝具信的人身,有不知道多么美的价值。一定要兑现它的价值,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开示日期:2015/11/22